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11-14

▲用無人機拍攝的石佛溝村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記者 張國平 攝
“我們已經迎接了好幾撥來參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單位,不少學校也組織學生來我們這里研學旅行,開展軍事拓展訓練。近幾年,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都是依賴于我們的五位一體鄉村游。”11月4日,稷山縣太陽鄉石佛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青虎說。
石佛溝村位于太陽鄉南部,共有87戶313人,耕地面積751畝。該村在2014年被確立為貧困村,2015年有8戶24人脫貧,2016年有7戶19人脫貧,并且實現了貧困村“摘帽”。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保障貧困戶繼續脫貧致富,壯大村集體經濟,石佛溝村經過實地調查與研究,根據縣委、縣政府以“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的方針,從村內實際和市場需求出發,依托原村老宅基地的背景地貌,在2018年規劃了五位一體的石佛休閑農莊,包含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住宿、餐飲、垂釣、采摘和鄉村游。
抗日戰爭期間,太岳軍區212旅指揮所曾經駐扎在石佛溝村當時村長曹來勝家,戰地醫院就設立在村里的王家祠堂內。依托這個歷史背景,該村建立了212軍拓基地。同時,村里結合石佛溝原村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建設了老村廚房、老村工坊、老村染坊、垂釣池、采摘園等供人游玩的區域。
“我們采摘園的蔬菜水果是無公害栽培,經過泉水澆灌,只施農家肥,不打農藥不噴激素,是純綠色天然的健康食品。如果不采摘,游客們也可以來這里挖野菜,賞花踏青。”王青虎說,村里的果蔬采摘園有40余畝,主要有桑葚、西梅、樹莓、草莓、黑巨李、大紅李、石榴、櫻桃……
除了果蔬的采摘,石佛溝村設有農耕文化展示項目,游客還可以領著孩子到這里辨五谷、干農活,體會田園生活的苦與樂。同時,在幫扶單位縣農委的幫助下,石佛溝村建成一座長60米、寬25米深3米的標準垂釣池,并引入泉水,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
“通過這樣的項目,可以更好地傳承農耕文化,弘揚后稷精神。”王青虎說,“有的游客出來就是為了休息,我們建成的這個垂釣池正好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
鄉村游的對外開放帶來了廣泛的社會效益,不但為游客們帶來新的休閑場所,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當地土特產的銷售,鄉村游需要的農副產品可以直接從村民手中購買,帶動了周邊產業的發展;為村民和附近的困難人口帶來了新的就業崗位,增加了收入,為村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還可以借助212軍拓基地和農耕文化展示,傳承發揚黨的紅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好文明鄉村。
“鄉村游目前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吸引不少游客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景點項目不豐富、住宿偏少等問題游客反映較多。下一步,村里會繼續增加旅游點,爭取政府的支持,引進社會資金,將鄉村游發展成脫貧致富的主戰場和中堅力量。”王青虎說。
記者 陶登肖 見習記者 郝麗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