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11-12
11月8日,萬榮縣召開美麗鄉村觀摩大會。該縣200多名縣鄉村三級干部走進南張鄉東蘇馮村,無不被該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所震撼。只見巷道兩側松樹聳立,各種景觀樹、花卉掩映著民居,宏偉大氣的舞臺、“夢之苑”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巷標志門牌以及古樸典雅的村莊大門樓,不由讓人豎起大拇指。
東蘇馮村是一個有1620口人的村莊。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該村總投資2126萬元,實現了村里基礎設施城市化、長效機制制度化、富民產業現代化、鄉村文化多元化,成為萬榮縣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萬榮縣把建設美麗鄉村作為決勝全面小康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按照破局、提質、長效的總基調,唱好“三部曲”,蹚出了一條讓后土大地鄉村振興底色更亮的好路子。
破局——激發主體活力
13個試點村通過競爭脫穎而出,探索出一系列有益經驗
西村鄉永利村是2017年萬榮縣首批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試點村之一。走進永利村,一條條筆直整潔的巷道、一個個極具當地特色的小景點、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全面小康的氣息撲面而來。村委會主任王靖博介紹,永利村突出“家在永利,和贏天下”這個主題,通過實施硬化、凈化、亮化、綠化、美化、文化“六化”工程,打造了以“三美八景”為核心的美麗新永利。村里還建起了布鞋生產加工扶貧車間,村民以藥材種植為主導產業,以手工藝品制作為輔助產業。如今的永利村,村莊一年都有花,四季都有景;村民忙時有事干,閑時有戲看。村里74歲老大爺王禮國高興地說,哪能想到還有一天能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2017年是萬榮縣建設美麗鄉村的開局之年。面對這樣一道“大題”,如何破局走出一條適合萬榮的路,既實現農村整體面貌提升,又讓人民群眾滿意?
競爭成為了當年的“熱詞”,也成為了萬榮建設美麗鄉村的“破題之鑰”。啟動之初,該縣采取競爭機制,全面激發建設主體活力,讓社會資本和全民監督充分參與其中,調動全社會的力量。萬榮縣財政局工作人員楊峰介紹,在項目申報上,該縣通過鄉鎮提名、現場踏勘、入圍競選、公開答辯等環節,讓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相關專家現場評判,讓村民代表參與監督,讓熱心網友跟帖評論,確保了項目申報的透明化、無爭議。在實施過程中,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鼓勵群眾“挑刺說閑話”,在項目建設、資金支出、物料使用等方面認真監督,促進項目建設公開、公平、公正。此外,該縣還通過集體注資、直接捐資、群眾投資、產業興資等方式,撬動全縣社會資本2.8億元,掀起了全民共建的熱潮。項目完工后,該縣嚴格執行效果導向,組織各鄉鎮“一把手”和縣直各職能部門現場觀摩評比,把競爭貫穿于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過程。
在一次次緊張激烈的答辯中,在一次次的監督評議下,在競爭上馬的“紅臉出汗”氛圍中,萬榮縣美麗鄉村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符合實際的路子。該縣財政局局長孫永安說:“財政小縣辦大事,就是要引入競爭機制,讓大家跳起來摘桃子,思想中繃著一根弦,只有覺得來之不易,才能把美麗鄉村建設好。”
提質——打造特色亮點
一次規劃、分類打造,不斷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整體質量
位于運稷路旁的皇甫鄉靈池村,原來是一個籍籍無名的貧困村,近年來因為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建設而聲名鵲起。該村率先在全縣開展“五星級文明戶”評選,獨創的紅星帶群星、大星帶小星、明星帶新星“三星三帶”做法被廣泛推廣,逐步培育形成了“南香菇、北蘋果、東油桃、西養殖”的產業布局,讓“幸福美麗村”的頭銜更加名副其實。
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打造亮點”的理念,萬榮縣突出特色,避免項目建設中出現“千村一面”,創造性地將美麗鄉村項目分類規劃,分為“幸福美麗村”“生態宜居村”“特色產業村”和“特色文化村”4個類型建設,進一步彰顯美麗鄉村特色,提升美麗鄉村品質。
在共性化方面,萬榮縣堅持“面子里子”一體抓、地上地下一起管,推動鄉村舊貌換新顏。一是暢通水、電、路、網。該縣借助北趙引黃和西范東擴等水利工程,一年內新增水澆地20萬畝,一次性解決了121個村14.5萬人的自來水入戶問題;同時,暢通循環路、打通斷頭路、繞開穿村路、提質扶貧路,使美麗鄉村一路相連、連線成網,用水安全有保障、道路暢通易出行。二是治理臟、亂、差、污。該縣常態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在每個村都定點設置垃圾處理點,每個鄉鎮都建設垃圾中轉站,正在實施4處集中小型污水處理站建設,美麗鄉村80%的居民生活污水接入排水管道,并累計完成改廁任務46833套,集中完成25個美麗鄉村的弱電入地工程,實現鄉村雨污入管、線路入地、地面清潔、天空清亮。三是厚植花、草、樹、木。該縣全方位開展庭院種綠、見縫插綠。高標準實施綠化彩化美化20個村莊,并在美麗鄉村外圍完成造林1.93萬畝、通道綠化97公里、綠化彩化21萬平方米,讓萬榮在“美麗建設”的熱潮中綠意盎然、充滿活力。
在個性化打造上,萬榮縣突出協調、靈動、點睛的手法,引導美麗鄉村各美其美。一是突出整體協調。該縣在鄉村整體風貌規劃和實施過程中,不搞大拆大建、大挖大填,保留淳樸美、構建鄉韻美。在道路兩側、房前屋后,用文化磚、透水磚、荷蘭磚鋪裝休閑步道。在外墻屋頂突出村情特色,做好立面改造文章,用白墻黛瓦、線條符號,勾勒整體風格、豐富視覺感受、塑造美好形象。二是突出點綴靈動。該縣采用適宜樹種苗木,通過喬灌結合、高低搭配,草坪、綠植、花卉交織,實現一路一品,一巷一景。通過傳統墻體保留、老樹保護、池塘修繕等形式留住鄉韻,用詩歌、標語、圖畫等形式展示農村特色文化。三是突出標識點睛。該縣建設好、修繕好村民活動最經常、內心最認可的標志性建筑,改造新建了一批中心廣場、小游園、大舞臺、文化禮堂、文明實踐中心,使每個美麗鄉村都有了“美麗地標”,為鄉村建設書寫了點睛之筆。
目前,萬榮縣已基本形成了沿黃旅游路、209國道、小風線和運稷一級路4條美麗鄉村示范帶。
萬榮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永輝動情地說:“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實踐,如今,萬榮美麗鄉村建設品質已得到顯著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活生產環境的認同感也大大增加,相信會越來越好。”
長效——實現常美常新
探索長效化管理和運行機制,讓美麗鄉村美起來、富起來
“世界很大,來東蘇馮看看。”這句耳熟能詳的宣傳語是東蘇馮村的美麗鄉村口號。通過建設美麗鄉村,這個過去的無名小村一躍成為周邊“明星村”,而在實現美麗鄉村常美常新、長遠發展的路上,該村更是有自己的一套辦法。
2018年,東蘇馮村成功注冊綠圣源提業公司,發展大棚葡萄產業。該公司由村委會和村民共同入股建成,實行“公司+農戶”的方式。公司和入股的村民們捆綁在一起,共同發展,利益分成,公司紅利的10%用于美麗鄉村管理。為了保證產業健康發展,該公司對所有經營戶全部由公司統一進行管理技術培訓,統一進行電商銷售知識培訓,統一聘請專家進村入戶提供服務。目前,東蘇馮村已發展大棚葡萄200多畝,入股農戶僅此一項戶均年收入達到6萬元。
美麗鄉村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只有探索出長效機制,才能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讓美麗鄉村實現常美常新。
萬榮縣在美麗鄉村管理過程中,一是堅持長效化管理,保持美麗鄉村顏值在線。該縣用長效管護機制做支撐,逐步建立完善了農村環衛保潔長效機制,形成“一套管護制度、一支保潔隊伍、一批環衛設施、一組監督分隊”,確保辦事有錢、理事有章、干事有人。同時,積極探索網格化管理,實行戶長制、巷長制,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有車拉、有人管,村容村貌持續向好。二是倡導共建共享,提升美麗鄉村治理水平。該縣廣泛開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培育行動,規范運行各村的“一約五會”,堅決抵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營造了孝親敬老、健康生活、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農村自治水平不斷提升。緊盯集體經濟壯大,積極盤活集體資產,探索土地營運、實體經濟、服務創收、項目帶動等發展模式,形成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截至2018年年底,萬榮縣90%以上的美麗鄉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三是堅持產業化發展,支撐美麗鄉村常美常新。該縣建立覆蓋農業全產業、全領域的專業化培訓體系,培育各類農業技術人員1萬人;創建以蘋果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果業提檔升級,培育壯大香菇種植規模,持續壯大富民產業;聚力產業鏈條延伸,形成“果—菌—肥”“豬—沼—果”的循環種養鏈條和產加銷一體的產業鏈條,讓全縣廣大農民在農村生活有更好的收入、更足的信心,為美麗鄉村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從2017年的13個試點村到2018年的21個推進村,再到2019年的36個貧困村與12個非貧困村加入其中,今年又進一步建設100個,萬榮縣美麗鄉村數量不斷上升。近年來,萬榮縣美麗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循序漸進、穩步推進之路,也走出了一條群眾幸福和諧的全面小康之路。正如萬榮縣委書記杜中偉所說,美麗鄉村建設是萬榮全面小康的一個標志性工程,要通過這樣一件大事,切實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讓老百姓對全面小康的感知更加清晰、更加明顯,讓后土大地鄉村振興的底色更加鮮亮。(馬逢春)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