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中央媒體關注運城|運城:農耕中國“回得去的故鄉”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葉俊東 王新亞時間:2020-11-03

編者按 《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11期刊發了《半月談》總編輯葉俊東、記者王新亞的署名文章《運城:農耕中國“回得去的故鄉”》。文章從傳說、神話和歷史繪就農耕文明畫卷,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告慰祖先,“回得去的故鄉”歷久彌新3個方面詳細解讀了運城作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的歷史演進過程,其觀點深刻,文風優美,很值得一讀。本報今日全文轉載,敬請關注。

黃河出河套后,沿呂梁山脈自北而南,觸及秦嶺后又折向東流,在中國版圖上畫出了“幾字形”的最后一個大彎。在母親河這個溫柔遼闊的臂彎里,“躺”著一塊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土壤肥沃、雨量充足的河谷盆地——運城盆地。

這里古稱“河東”。正是在這塊天造地設的人類宜居之地,中華先民披荊斬棘,胼手胝足,孕育出中國最早的農耕文明。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躍于河東大地。

山西運城,后因“鹽運之城”得名,也從此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傳說、神話和歷史繪就農耕文明畫卷

從中國農耕文明的起源角度來看,2020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落戶運城,著實有一種“回家”的意味。

今年9月20日,豐收節前夕的運城籠罩在連綿細雨之中。透過朦朧的雨霧,河東大地上一塊塊密密匝匝、碩果累累的玉米地、果園如同等待檢閱的軍團,向人們傳遞著豐收的驕傲。在這農耕文明的故鄉,農業仍然是屹立不倒的支柱產業:傳統農業大市運城的糧食、棉花、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常年位居山西省第一;運城的263萬農民和10萬余名農業經營者,是中華農耕文明最忠實的繼承者和弘揚者。

運城人對于自身傳承的農耕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和自豪感。從先秦至今,運城可謂人文燦爛,名勝數不勝數,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歷史上的龐然大物。比如,運城市聞喜縣有出過59個宰相的裴柏村,解州鎮有武圣關羽家廟、祖廟,但當地人最推崇的“運城往事”還是屬于“堯舜禹”,那是中華民族的原創時代。

行走于運城各地,處處可見以堯舜禹時代命名的歷史遺跡:舜帝陵、舜王坪、大禹渡、禹鑿龍門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在這里似乎真實存在。

運城有個稷山縣,這個“稷”大大有名,乃是中國農業的始祖后稷。《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據說后稷原名棄,誕生于此地,天生就具備“袁隆平式”的科學精神,常常到田野中研究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探索春播秋收的農作規律。周圍百姓在他的示范帶動下,改良了半野生狀態的農業種植,形成了中國第一批正規化運作的農業基地。棄的名聲不脛而走,傳到大人物耳中,于是堯封他為農師,舜封他為后稷,中華農耕文明的新紀元就此創立。

大禹治水、后稷教農、嫘祖養蠶……中華農耕文明的先祖齊聚運城。如果說,上述說法有些類似民間故事,尚不足以為歷史學家所采信,那么運城歷年來發掘的諸多考古遺址更具說服力。

在垣曲縣下川遺址,出土了石磨盤、錛形器等原始農具,說明早在1.6萬年前此地就開始了“狗尾草”的馴育和最原始的農耕。在運城發掘的400余處石器遺址中,有碳化黍殼出土,也有“牛耕耬播圖”出土,說明河東先民已大量種植北方旱作農作物,并掌握了糧食加工技術,農耕文明的傳承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

關于運城的農耕文明起源,傳說、神話和歷史交織在一起,繪就了一幅浪漫的畫卷。或許這幅畫卷不能寫成一篇確鑿的論文,但它卻足以留住中國人濃濃的鄉愁。

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告慰祖先

農耕文明,傳承不易,革新尤難。如今甚至出現了“誰來種田”的憂思。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這首《南風歌》,據先秦古籍《禮記》記載為舜所作,是運城農耕文明史上的一首杰作,寫出了先民對大自然的禮贊和敬畏。農業靠天吃飯,溫暖濕潤的南風可以說是運城農業的命根子,傳統農業就這樣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下一代代延續下來,個中艱難不言而喻。

今天,運城農業正在擺脫靠天吃飯的宿命。近年來,運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創建了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5個省級示范園區,加快推進果業出口平臺建設,果品年出口量40余萬噸,遠銷69個國家和地區。

現代農業,增產增收不能單靠老天,更大程度上要靠科學技術。運城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大力發展高標準農田,實現“五網”配套,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標準,同時配備農田土壤水分監測管理系統、農作物病蟲情測報燈……依靠智能監控系統隨時準確掌握田間空氣和土壤溫濕度情況,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這樣的高標準農田,運城已經發展了450萬畝。

蘋果、梨等溫帶水果是運城農業的優勢產業。良種繁育、智慧果園、大數據集成、電子商務……從智慧種管到云端銷售,運城加速果品全產業鏈提質提效。在這里,蘋果種植過程的18道工序已形成標準化生產體系,打造了一批“抗重茬、雙脫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機化、早豐產”的現代化蘋果示范基地,讓運城蘋果有了品質保證。在物聯網技術的幫助下,農民只要在手機App軟件上一點,澆水、噴肥、打藥這些農活都可實現自動化。

萬榮蘋果、臨猗冬棗、鹽湖酥梨、絳縣山楂、永濟葡萄……新時代的運城農業,在老祖宗后稷所教的五谷種植之外,早已發展出豐富多彩的新篇章。近年來,運城提出全市域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當這個傳統農業大市徹底完成向現代農業的蛻變,當可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告慰祖先了吧。

“回得去的故鄉”歷久彌新

農耕,是人與自然的互動;豐收,是生命活動結出的碩果,是大地對于人類豐厚的饋贈。

農耕文明自有其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穿越千年,不僅未見衰落,反而更加動人。探尋緣由,可能是其以生命的活動為核心,而生命的力量正在于生生不息,永遠蓬勃向上。如果說,數千年前,農耕文明的出現解決了人類的生存問題,在人類發展史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當下,在工業化、信息化建設日新月異的中國,與時俱進的農耕文明正煥發出新的活力,它不僅繼續填飽人們的肚子,還不斷從精神、文化層面哺育著人們。比如,旅游農業、休閑農業作為新興的旅游領域持續受到熱捧,傳統農耕體驗備受少年兒童喜愛,這其中不僅有著呼吸新鮮空氣等健康需求,同樣有儀式感、生命感悟等精神層面的收獲。又比如,在互聯網上,人們既欽佩、崇尚袁隆平這樣的農業科學家,同時也為李子柒這樣用新形式傳播農耕文化的網紅點贊。更不用說,稼穡不易,珍惜糧食,是國家當前大力提倡的行動,得到全社會發自內心的強烈共鳴。凡此種種,都是農耕文明具備永恒價值的確證。

行走在運城大地,感受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農業的交匯,令人恍然又欣然。農耕文明的故鄉,在突飛猛進的求新求變中同樣努力守住初心:運城不僅積極恢復、保護歷史古跡,大力弘揚傳統的中華農耕文化,還在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上把農業與二三產業緊密結合,發展旅游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科普農業等新的農業門類,把農業的生產過程、生產場景以及農耕文明的歷史起源,都變成了旅游資源。作為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的主會場,位于萬榮縣閆景村的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圍繞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集中展示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歷史發展進程,令人耳目一新。

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需要一個回得去的故鄉。中國的農耕文明,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它養育了我們,又激勵了我們。為中國農耕文明打造“回得去的故鄉”,是運城的榮耀,也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