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縣域>

南磑鎮:吹響決勝脫貧攻堅沖鋒號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10-30

記者 裴旭薇 通訊員 曹 飛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芮城縣南磑鎮黨委、政府始終把精準扶貧作為全鎮的中心工作來抓,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強化落實扶貧責任,干部群眾齊心協力、苦干實干,全面吹響決勝脫貧攻堅的沖鋒號。

瞄準問題節點

全面精準發力

10月17日,南磑鎮黨委書記郝國霞到高金聯村貧困戶趙存海家走訪。對于郝國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趙存海告訴記者:“黨的政策好,政府的干部好啊,他們的辛苦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如今,利用休息日和節假日進行貧困戶走訪已經是郝國霞的工作常態。她說:“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越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基層黨員干部越要頂住壓力、使足全力,堅定信心不動搖,咬定目標不放松。”她告訴記者,看到貧困戶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在一點點提高,自己打心眼里為他們感到高興。

聚焦貧困人口,盯緊貧困群眾需求,分析致貧原因,多措并舉,全面保障脫貧成效,這始終是南磑鎮脫貧工作的著力點。

今年以來,該鎮全面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工作要求,針對中央、省、市、縣反饋的各類脫貧問題羅列清單,制訂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鎮村組三級干部及幫扶工作隊對全鎮貧困戶、邊緣戶進行逐村、逐戶、逐人、逐項走訪,認真核實“兩不愁三保障”、務工就業、產業需求、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兜底保障政策和慢性病辦理享受情況等,做到情況清、底數明、問題實。

同時,針對中央、省、市、縣各級督導組對該鎮扶貧工作反饋及走訪排查出的各類問題建立問題清單,緊盯整改關鍵環節、緊盯重點難點問題、緊盯任務進度,逐個落實“銷號”,確保問題全部整改落實到位,不留死角。

鍛造扶貧“鐵軍”

徹底拔掉窮根

決勝脫貧攻堅戰,支部最關鍵。強基固本引領扶貧,持續推進支部標準化建設,這是南磑鎮東張聯村深入落實扶貧工作要求、率先實現省級貧困村“摘帽”的具體實踐。

在東張聯村,提起第一書記吉豪康,當地村民都贊不絕口。在吉豪康心中,他早已把東張聯村當成了第二故鄉。作為全鎮唯一的貧困村,該村在吉豪康的帶領下,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集思廣益和不斷摸索,初步形成“黨組織+公司+農戶”“黨組織+項目+農戶”“黨組織+黨員+農戶”三種模式,不斷激發村民發展活力。

第一書記負責跑項目、要資金,駐村干部聯同村“兩委”成員凝心聚力做事業、促發展。在吉豪康的努力協調下,該村先后爭取扶貧資金50萬元,成立了百年蔬菜合作社;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兩萬元,吸納4名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每戶每年增收8000余元。同時,依托蔬菜合作社,東張聯村追加扶貧投資60萬元,建設春秋兩季大棚30個,在合作社成員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輻射帶動本村貧困戶7戶實現定向脫貧。

今年,東張聯村依托毗鄰縣城的有利區位優勢,新建兩個溫控櫻桃大棚,將其打造成為集觀光、旅游于一體的休閑采摘點。群眾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東張聯村也一步步由貧困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先進村”。吉豪康高興地說,群眾的認可,是他投身扶貧事業的不竭動力。

“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是要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當中去。”新南張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朝偉自加入脫貧陣營以來,堅持以村為家,“五加二”“白加黑”已成為他的工作常態。他積極為幫扶對象爭取一切能享受的優惠政策,使貧困戶及時、全面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困難殘疾人生活補助、低保、慢性病辦理等相關手續,他早已熟記在心,了如指掌,成為當地群眾的貼心人……

在南磑鎮9個行政村中,像吉豪康、張朝偉一樣為了決勝脫貧攻堅不辭勞苦的駐村干部共有33人。針對這支特殊的隊伍,南磑鎮注重黨建引領,強化用人導向,先后組織駐村干部培訓20余次,著力打造一支素質過硬、能打勝仗的脫貧攻堅“鐵軍”。

特別是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駐村干部立足崗位,一手抓脫貧攻堅,一手抓疫情防控,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堅守村口關卡、發放防疫知識宣傳手冊、外出采購生活必需品等,這些都成為駐村干部的日常。他們以責任和擔當筑起疫情防控的鋼鐵防線,確保了“戰貧”“戰疫”雙勝利。

依托特色產業

創造穩定收益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工作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的長久之計。近年來,南磑鎮黨委始終著眼于產業扶貧工作,先后實施了石門聯村紅薯加工、果筐加工、溫室大棚擴建等8個扶貧項目,惠及全鎮142戶貧困戶,共分紅35萬元。

“要不是扶貧干部為我申請的農商銀行貼息扶貧貸款,我哪能這么快實現脫貧摘帽?”今年59歲的趙存海告訴記者。趙存海家里三口人,妻子患有慢性病,兒子患有小兒麻痹癥,為給妻子和兒子治病,家中債臺高筑,生活十分困難。2015年11月,他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償還所欠債務,也為了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作為家中唯一的勞動力,趙存海想盡了辦法。

2016年年初,趙存海在村干部的協調下,承包了本村10畝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當年就收回成本。看到趙存海干勁十足,2017年,包聯責任人聯系農商銀行,為趙存海申請了4萬元貼息貸款,幫助趙存海將種植面積擴大到30畝。經過3年的努力,如今趙存海的年收入突破10萬元,也成為當地經驗豐富的種植專家。他還現身說法,把自己成功的經驗介紹給鄉鄰好友,帶動其他貧困戶一起脫貧,共同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依托當地盛產紅薯的種植傳統,南磑鎮石門聯村君合紅薯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通過鼓勵全村貧困戶“帶地入社、年底分紅”等方式,帶動當地14戶貧困戶脫貧。

“凡是貧困戶家的土地入社,每年可享受兩次集體分紅。”石門聯村黨支部書記張增治介紹說。2018年,縣扶貧辦以紅薯加工合作社為主體,先后兩次撥付扶貧資金13萬元,其中1.1萬元用于支付貧困戶發展紅薯種植費用,剩余11.9萬元以入股方式,讓貧困戶參與合作社年底分紅。與此同時,合作社還鼓勵、動員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增加收入。

南磑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管養民今年60歲,早年因災致疾,生活不能自理,家庭重擔全部壓到妻子身上,管養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甚至為此而一度頹廢絕望。

“幸虧有國家的扶貧好政策,讓我看到了希望。”提及如今的生活狀況,管養民的眼里充滿希望,“2015年,我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所享受的優惠政策包括重度殘疾人、困難殘疾人每年600元,農村低保每年補助4524元,特別是2018年年底的一場心臟搭橋手術,借助‘136’醫療扶貧政策,原來需要花費14萬元,現在只用了3000元,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管養民雖然肢體殘疾,但頭腦靈活,一直想利用南磑新村的蘋果產業做文章,但苦于沒有周轉資金。2018年,幫扶隊為其爭取到農商銀行的定向貼息貸款5萬元,用于蘋果代購。在管養民的指導下,一家人各司其職,將果品的收購、分揀、包裝、稱重、外輸等流程全部分解到位,并于當年徹底脫貧。“蘋果收購生意每年下來的毛利潤在15萬元左右,這樣的收入在我們當地來說,已經很可觀了。”管養民向記者介紹說,“所有的這些,都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我們的領導和村干部,他們為老百姓服務實實在在,都是好樣的!”

危房改造“圓夢”

助力幸福生活

“我今年93歲了,從沒想過能在有生之年住進新房。”10月11日,南磑新村的張大娘一手拄著拐棍,一手抹著眼淚告訴記者。張大娘的女兒張會珍今年60歲,是一名特困供養人員,患有精神疾病數十年,常年需要服藥,家庭因病致貧,生活舉步維艱。2019年之前,張大娘一家人住的還是破舊的老宅房,漏風滲雨,破敗不堪。

2019年,包聯南磑新村的芮城縣人民醫院干部蔡海龍在排查走訪貧困戶過程中,將張會珍的住房問題納入重點議程,并上報到單位。經縣醫院領導班子研究決定,一方面為張會珍和其老母親提供系統的醫療診治方案,另一方面通過發動醫院職工捐款、爭取相關扶持資金等方式,與南磑鎮包聯干部聯合為張會珍一家新建一座配套齊全的磚混房。搬入新居的那天,張大娘老淚橫流,反復念叨著說,黨的政策好,黨員干部好,真正把群眾視作親人一般對待。

為真正把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南磑鎮堅持把推進農村危房改造作為改善民生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對全鎮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及部分邊緣戶住房進行全覆蓋排查鑒定,多措并舉有效改善貧困家庭居住環境。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共改造危房118戶,真正讓困難群眾住上“暖心房”,圓了“安居夢”。

如今的南磑鎮,村民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腰板直了起來。這正是源于當地黨委、政府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的公仆情懷,更是干群團結一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體現。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