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10-28
“自從村里有了下水管網和污水處理站,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你看,巷道內不再是污水橫流,沖水式廁所衛生方便,鄉村越來越美的愿景就要實現啦!”10月21日,河津市小梁鄉劉村村民武淑萍高興地說。
近年來,河津市搶抓全省農村污水綜合處理試點縣(市)機遇,探索完善“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群眾主動”治理路徑,先后投資近4.9億元用于實施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項目,奮力蹚出一條農村污水治理新路。
把好“三關”,破解污水“收集難”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環境整治向縱深推進的“基礎工程”,是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民心工程”,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政治工程”。污水能否有效收集,是治理的關鍵環節。河津市強化頂層設計,把好“三關”,破解污水“收集難”。
嚴把選點關,按照沿汾村優先、水源村優先、中心村優先的“三個優先”原則進行布點;嚴把規劃關,結合全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村莊布局、污水總量等因素,聘請專業團隊精心規劃;嚴把工藝關,根據場地、污水排放量、水質要求等因素,采用接觸氧化法、微生態濾床等工藝,確保“治有章法”,處理后的中水水質達到國家與地區要求的相應標準。
黃村生活污水處理站,位于該市城區街道黃村村南。這里綠草茵茵,環境優美,服務區域輻射黃村、東黃村、衛莊村。3個村的生活污水通過污水管網匯集到處理站,通過微生態濾床工藝處理后,用于農田灌溉。
用好“三資”,破解資金“籌措難”
資金問題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最大瓶頸。河津市創新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為項目建設提供堅強后盾。
向上爭資。作為全省農村污水綜合處理8個試點縣(市)之一,河津市委、市政府積極爭取國撥資金2000萬余元,用于前期9個污水處理站建設。
自行籌資。發揮財政資金示范引領作用,配套投入1200萬余元,同時在5個村實施污水管網自行建設試點,群眾自籌支管網資金110萬元,有效緩解了末端資金壓力。
多元融資。采用PPP模式與萬家寨水務控股集團、省建工集團等企業合作,撬動社會資本2.1億元,于2019年9月開工建設河津市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PPP一期項目,建設18座污水處理站,敷設主管網201.7公里,涉及54個村,日處理污水6000余噸,成為全省第一個連片治理,第一個集投資、建設及運營為一體和第一個財政部入庫并開工建設的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項目,目前已基本實現全線運行。
抓好“三化”,破解日常“運營難”
污水治理,重在運營,貴在長效。河津市堅持“以用為本、建管并重”,在規劃階段就統籌考慮后續運營問題,為項目建設提供運行保障。
運營維護專業化。明確污水治理設施產權歸屬和管護責任單位,運行費用由群眾出一點、村里籌一點、政府補一點,由萬家寨水務控股集團河津公司管理運營,實現長效管控。
水質監控常態化。制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考核辦法(試行)》,生態環境部門定期抽樣巡檢,確保污水集中處理后全部達到山西省地方標準一級或地表V類水質標準。
群眾受益全程化。由社會資本方出資購買勞務,一期項目用工1800余人,為群眾創收4000萬余元;配套建設農村老年洗浴中心10個,提升了鄉村公共服務水平;處理后的中水可用于農田灌溉、企業生產,每年節約開采地下水300萬立方米,真正讓群眾成為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全面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探索實踐,形成“三個三”治理模式
在不斷實踐和總結中,河津市形成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三個三”治理模式。實現從重面子、輕里子向面子里子并重,從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向政府引導、群眾自發,從財政投入向財政撬動、社會融資的“三個轉變”;推行城中村、廠郊村、純農村“三種模式”;達到生活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改觀、生活習慣改變的“三個成效”。
清流繞村過,環境更美好。河津市將按照“一年抓示范、兩年要過半、三年全覆蓋、四年再鞏固”的目標,堅持先試點后推廣、先局部后全局,堅持干在實處推項目、勇立潮頭樹標桿,確保2021年年底實現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同時,積極申報全國農村污水治理示范縣(市),堅決打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全面譜寫鄉村振興河津篇章。(薛俊杰 武詠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