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9-12
記者 付 炎 通訊員 張二盼
金秋時節,行走在蒲坂大地,甜甜冬棗枝頭掛,串串葡萄醉人心,在現代化農業園區、在田間地頭、在溫室大棚里,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鸛雀樓下,人們把醉人的豐收美景和歡歌獻給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
蒲坂豐收美景的背后,是永濟市著力發展現代農業促農增收的不懈努力。
近年來,永濟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將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強度推進,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實現了農業生產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農本型向商品型、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
“三大創建”
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永濟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確立了以創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三大創建”為統領,加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沿黃高效現代農業發展高地。
——創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增強現代農業綜合競爭力。該市大力招引農產品加工企業,補齊產業短板,延伸產業鏈條,加快推動現代農業集群化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該市先后引進了牧原集團飼料廠建設項目、山西德濟藥業公司萬畝連翹撫育示范基地和中藥飲片加工項目、堯王洞天農業開發公司花卉基地建設項目、雨露陽光智慧農場項目等,提升了農業綜合效益、放大了農業功能,還為周邊農民帶來了新理念、新技術、新品種,有力推動了農業轉型發展。
——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該市加快推進“三品一標”認證,狠抓農業標準化生產、農資市場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全力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目前,該市已通過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驗收,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0萬畝,產品32個;綠色食品產地600畝,產品2個;有機農產品產地0.28萬畝,產品1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產地0.28萬畝,產品2個。制定完善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核桃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棗樹病蟲害防治技術手冊等地方農業生產標準12項,建成了市、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了10個鎮(街)和“三品一標”認證企業全覆蓋。
——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基地示范引領效果突出。該市把建設農業產業園作為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扎實推進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紅娘農耕產業園、堯王洞天花卉基地等園區基地項目建設,建成了凡谷歸真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卿頭葡萄設施栽培核心示范園、中農樂千畝有機冬棗基地、蒲州萬畝核桃精品示范園、牧原集團生豬養殖示范園等一大批產品互補、資源共享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基地,有效引領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目前,該市特色干鮮果面積超過40萬畝,綠色蔬菜面積達9萬畝,中藥材面積約7000畝,建成現代農業園區55個、休閑觀光采摘園16個。
設施農業
助推產業提檔升級
永濟市開張鎮高淮村2009年開始發展設施冬棗,經過十多年發展,目前全村已建起設施化大棚1000多座,6800畝耕地中僅設施冬棗就有5300畝。2019年全村設施冬棗收入突破6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更是節節攀升。高淮村不但成了全鎮的大棚冬棗基地,更是永濟市發展設施冬棗的樣板區。
高淮村僅是永濟市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永濟市大力實施設施農業“強基”計劃,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成功打造了城西蔬菜、卿頭葡萄、開張冬棗、栲栳櫻桃等一大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不但引領了永濟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而且引領農民走上了致富快車道。截至目前,該市設施果蔬面積達到8.7萬畝,其中設施葡萄4.5萬畝、設施冬棗3.4萬畝、設施蔬菜0.8萬畝,畝均產值達到1.2萬元;設施生豬養殖總占地面積1800畝,存欄總量超過56萬頭。
為加快設施農業發展,該市還從四方面狠下功夫。一是通過大力宣傳先進典型、組織參觀示范園區,不斷提高農民對設施農業的認識,進一步激發其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二是通過設立農業發展基金,協調農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等,破解資金難題;三是通過下發告知書限定買賣行為“五不準”、簽訂承諾書、派發工作證實施市場管理一體化等便捷管用的方式,解決“以次充好”“客商吃稱”等不良現象;四是依托協會力量,大力建設葡萄、冬棗交易市場,由協會統一管理,為果農、客商、經紀人提供免費的交易場所,在方便雙方的同時也進一步規范了銷售秩序。
農民合作社
系牢增收“保險帶”
永濟市卿頭鎮西安頭村從2009年開始種植葡萄,頭幾年村民們“單打獨斗”,效益并不好。時任村支書的張立元多次帶領村民外出學習,后來在政府的幫助下開始發展設施葡萄。張立元帶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從苗木選擇、肥料供應、技術服務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服務,隨后還建立了冷庫,拓寬了銷售渠道,葡萄產業發展迅速。如今,該村耕地面積有2500余畝,僅設施葡萄就達到2000畝,已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永濟市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通過樹立典型抓點帶面,該市合作社數量大幅增長,質量明顯提升,基本覆蓋了該市農業的各個領域,帶動了農民增收,活躍了農村經濟。目前,該市各類專業合作社注冊了1200多家,入社戶數兩萬余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3家,省級及地市級示范社達61家。
永濟市豐農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該市樹立的典型示范社之一。作為帶動永濟葡萄產業發展的龍頭,豐農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數年努力,攻克了新品種克倫生的栽植管理技術,打造了全國第二大、北方最大的克倫生葡萄種植基地,合作社社員由5戶發展到200余戶,種植面積1400余畝,遍布該市6個鎮(街),帶動發展和服務永濟葡萄種植面積達3.5萬畝,實現勞動就業300余人,產值超過1億元,產品遠銷海外。特別是在互聯網銷售上,該合作社通過和深圳天天富外貿果業公司對接,簽訂了常年收購合同,使該市生產的克倫生葡萄暢銷泰國曼谷市場,社員年純收入達1086萬元。
為更好引領服務合作社發展,該市一是加強宣傳培訓。大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法》《山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及入社的好處、辦社的意義,分批次對省、市典型示范社理事長和財務人員進行培訓,近年來共發放宣傳資料10000多份、科技書籍800余本,培訓各類合作社理事長和財會人員780人。二是注重典型引路。堅持示范帶動、典型引路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合作社向示范社發展,樹立了以老馮家蔬菜專業合作社、中農樂果業專業合作社等一大批規模大、發展快、運作規范、帶動農戶能力強的先進典型,并總結、推廣其成功模式和典型經驗。三是強化服務保障。協調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在法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在注冊登記、項目扶持、推動“農超”“農?!睂?、依法規范引導等方面,為合作社提供優質服務。截至目前,通過爭取上級資金,該市共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32個。
與此同時,永濟市還同步實施扮靚品牌戰略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戰略,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引導條件成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該市積極邀請專家教授、鄉土人才傳藝授課,在關鍵季節、關鍵生產環節組織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開展巡回技術指導,同時加強與山西農大、省農科院的對接,深化與中農樂等龍頭企業、合作社的合作,積極引進試驗示范新品種,全面推廣標準化暖棚建設、標準化生產、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
農業機械化
為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現代化農機裝備正改變著農業生產方式。位于永濟市栲栳鎮田村的林豐家庭農場流轉土地1000余畝,主要從事小麥、玉米種植與銷售?!疤锎迦缃竦?200多畝糧田,我種了一半,年收小麥、玉米超過百萬公斤;另一半,從播到收,從種子、農藥到化肥供應,也全部在農場托管著?!鞭r場主王林向記者介紹,播種、收割、打藥、施肥等各個環節,農場已經實現全程機械化。收割機、拖拉機、打藥機、無人機、脫粒機,還有各種小型機械,農場一應俱全。
林豐家庭農場是永濟市大力提升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的一個典型。近年來,永濟市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目前,該市小麥機械化水平達86%,玉米機械化水平達82.42%,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達75.5%。
為持續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該市一是抓購機補貼,確保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制定發布了《2018-2020年永濟市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細則》,成立了永濟市農機購置補貼領導組,上半年共補貼資金700余萬元,補貼機具756臺(件),受益農民616戶。二是多措并舉加大農機技術推廣,今年上半年組織開展農機技術指導、技術宣傳8次,發放宣傳資料1000余份,培訓1200余人,組織舉辦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演示)培訓會等4場次;編制了2020年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綜合示范縣建設項目的實施方案,確立了4個小麥、玉米共2000畝的示范區建設項目。三是通過惠農項目帶動,全力抓好農機深松作業補貼項目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積極探索農機、農藝融合新模式。四是鼓勵引導該市大旺農機和于鄉申海收兩個農機生產企業研發申報國家發明專利,積極開展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工作,進一步提升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推動永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方向轉變。
從傳統農業到設施農業,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從耕牛到“鐵牛”,永濟正沿著規?;?、產業化、科技化、品牌化經營的道路,開啟現代農業新征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