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今日運城>

山西永濟:生態“立市”做大“沿黃”綠色文章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劉存瑞 梁 婧時間:2020-08-12

“不是海,卻比海更美”,這是很多到過伍姓湖的游客對它的評價。

位于山西省永濟市的伍姓湖,是山西最大的淡水湖。清代蒲州知府周景柱曾作賦形容伍姓湖“湖波泮淼不知遠,澄作汪汪千頃波”。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上游工業企業劇增,大量工業廢水排入伍姓湖,古人筆下的“汪汪千頃波”變成了周邊村民避而遠之的污水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著眼“千秋大計”,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

為了重現伍姓湖昔日如畫風光,永濟市委、市政府開始了“刮骨療毒”式的治理,實施了“污水截污樞紐、污水處理、人工濕地、生態護坡、自然濕地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在永濟市大刀闊斧的整治下,伍姓湖重獲新生。

伍姓湖的變遷就像一個縮影,見證了永濟市近年來的發展歷程。同時,也見證了永濟市在打造“綠水青山”、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方面所做的努力。

生態治理再現綠水青山

盛夏時節,沿著平整的巡湖路往下走去,碧波蕩漾的伍姓湖在眼前徐徐展現,湖邊水草茂盛、滿眼翠綠,湖中魚躍水面、波光粼粼。眼前的旖旎風光讓人很難與臭氣刺鼻的“污水湖”聯系在一起。

說起當年的伍姓湖,永濟市森林派出所所長朱曉勇不住地搖頭:“上世紀60年代,由于湖周圍的大型工業企業大量排放污水廢棄物,再加上上游被污染的涑水河水不斷穿流滲入湖中,湖水顏色發黑發臭,多年不見魚蝦蹤影,連附近的村民都不愿到湖邊放牧打草。污染最厲害的時候,離這里1.5公里的市區都能聞到湖水的臭味。”

2018年,在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的基礎上,永濟市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山體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整治上持續發力,修編了《永濟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重新定義了伍姓湖在該市生態工程中的戰略意義。啟動了伍姓湖生態修復保護治理工程,住建、環保、林業、水利等部門共同參與。工程投資7600萬余元,建成一條650米長的平坦引道和一條景色迥異達16.7公里長的巡湖路,栽植喬木灌木43種1.6萬余株,花草植被38萬余平方米。與此同時,該市拆除破舊違建20處3000余平方米,清除各種垃圾4000余立方米。修建圍欄20公里,以保護濕地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恢復伍姓湖原本生態。

為了徹底改善境內流域水質,永濟市又先后啟動了涑水河入黃口水生態修復工程和伍姓湖人工濕地的建設。在不久前投入運行的涑水河人工濕地,記者看到,昔日雜草叢生、污水橫流的涑水河入黃口已被一座座潛流濕地、植物塘替代,碧波蕩漾、環境整潔、綠意盎然、魚鳥翔集,河道自然生態面貌煥然一新。永濟市河道站負責人李卓告訴記者,涑水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多年來,由于黃河河床的不斷抬高,涑水河在入黃口地段形成了大片漫灘積淤區,給當地生態環境和入黃水質造成了極大影響。2018年11月,永濟市啟動了涑水河入黃口水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總投資3100萬元,占地593.4畝,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項目目前已全部完工,對黃河流域水生態修復和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治水的同時,永濟市下大力氣對生態環境、人居環境進行了全方位的治理,先后制定了《沿線房屋立面改造提升規劃》《沿山生態修復規劃》《黃河灘涂八大萬畝基地提升規劃》和《沿線高標準綠化提升規劃》,從規劃、道路及配套建設、綠化提升、房屋立面改造、環境衛生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產業發展、中條山生態修復、黃河和鸛雀樓兩個生態園區建設十個方面列出了27項重點工作任務,明確了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

與此同時,永濟市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圍繞循環圈建設目標,對沿線涉及的鎮、村、景區以及產業等進行全面規劃、綠化、彩化、財化、文化,按照晉南民俗風格對沿線民房、墻體立面、沿街商鋪、農業設施用房、山體破損面修復、沿線綠化美化等提升工作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完成沿線村牌、橋涵、立面結構等40處規劃設計圖。

“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經過全市上下的努力,如今的永濟宛如一幅清新的山水畫,街道整潔綠樹掩映、農家小院白墻青瓦……

推動“沿黃產業”融合發展

“每年6月—9月是魚生長的黃金周期,也是我們最忙碌的時候。這個時段日照足、溫度高,魚的活動量最大,必須加大喂養力度,加強水質管理,魚塘才能大豐收。”在永濟市沿黃段蒲州鎮楊馬村,記者見到年近六旬的村民楊廣華時,他正往魚塘里投放飼料。楊廣華承包了40畝魚塘,是村里最早養魚的村民,也是該村漁業專業合作社的社員之一。

楊馬村漁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志強介紹,合作社目前有社員51戶,養殖面積1100余畝,從業人員100余人,年產成魚2500余噸,每畝利潤可達兩萬元,年總產值2500萬余元,養魚業已經成為村里的重要支柱產業。今年楊馬村被納入沿黃示范循環圈,這幾天正在改造提升魚塘的看護房、環塘路。“我們準備在漁業養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開發休閑旅游項目,利用好黃河水資源,做好楊馬村的‘水文章’。”楊志強說。

楊志強所說的沿黃示范循環圈,正是永濟市目前著力打造的沿黃“農林文旅康”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循環圈。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永濟市,不但有鸛雀樓、普救寺、黃河大鐵牛等著名的人文景觀,而且緊鄰黃河,沿黃耕地及灘涂面積達53萬畝,有著豐富的沿黃自然資源。

水峪口古村是永濟市文旅融合的最早踐行者。走進這個小村落,踩著青石板路,街道兩旁的商鋪青瓦覆頂簡潔樸素,峽谷中汩汩的山泉從古村西邊穿過,清新別致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在這里不但可以品嘗地方特色小吃、欣賞地方特色文化,而且還可以體驗游樂項目、入住農家客棧,過一回地地道道的農民癮。”古村的負責人韓艷茹告訴記者,古村目前已吸引了山西、陜西、河南等省的民間小吃、民俗工藝、民間演藝入駐,容納了近110家各地特色小吃。村民在此打工的有30余人,月收入3000余元,還有十多戶開小店的,每戶月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節假日期間游客日均吞吐量達5萬人次。

農旅融合、文旅融合……今年以來,永濟市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地理優勢、文化積淀,以產業為支撐,文化為靈魂,旅游為載體,立足“黃河沿岸、三晉門戶、文明之源、生態富地”的生態建設定位,啟動了沿黃融合發展示范循環圈的建設,“圈”出了融合發展的新動能、新天地。永濟市市長黃亞平表示,下一步,永濟市將持續推動優良生態、美麗城鄉全域旅游互促共進,做好“旅游+農業、旅游+文化、旅游+工商業”融合發展。在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循環圈的打造上,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力求工程在優化空間布局上做“亮”、在旅游品味上做“特”,在產業發展上做“精”。

原載2020年8月8日《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