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8-08

?張立躍展示紅香酥梨果核里的種子
他是運城引進紅香酥梨的第一人,1993年,他從鄭州果樹研究所帶回5段接穗進行培育,用5年時間培育了1000棵紅香酥梨梨樹;1998年,他培育的紅香酥梨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鑒定,正式有了“戶口”;2001年,他的紅香酥梨出口馬來西亞,銷量喜人;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鹽湖區龍居鎮、金井鄉一帶的農民開始栽種這一新品種,人均收入大幅提升;2004年年底,他建立了運城第一個紅香酥梨專用冷庫,填補了紅香酥梨貯藏史上的空白;2011年,他注冊了“百忍堂”老字號,開始發展自己的紅香酥梨品牌;2019年,他承包了300畝土地,開始建立運城市水果出口標準化示范園區。
他就是鹽湖區龍居鎮南花村的紅香酥梨專業種植戶——張立躍。
記者 孫蕓苓 賀雪梅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張立躍生于1959年,鹽湖區龍居鎮南花村人,14歲就開始務農的他只上過7年學,早早就開始跟黃土地“打交道”。為了種好果樹,他訂了很多與農業有關的雜志。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與紅香酥梨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1993年《北方果樹》雜志第二期上,鄭州果樹研究所公布了一個科研成果新品種——紅香酥梨。這是張立躍第一次見到“紅梨”,他覺得,這一新品種可能會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心動不如行動,張立躍馬上動身前往鄭州。炎炎夏日,他先坐車到茅津渡,再渡船到三門峽,然后坐車到洛陽,幾經輾轉才到達鄭州。好不容易到鄭州果樹研究所,張立躍卻發現,研究所只培育出兩棵果樹,結下的果子中間大,兩頭小,且只有雞蛋那么大,先不管口感,光是梨的外形就很難得到市場的認可。
研究所方面表示,紅香酥梨是他們雜交育種的新成果,但因為氣候、土壤、管理等各種原因,很難培育,但如果在運城的話就會好很多。在詳細了解了紅香酥梨的特征和生長所需條件后,張立躍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拿了5段接穗回到運城。
俗話說:“桃三杏四梨五年,無空莫種白果園。”梨樹最少也需要5年才能掛果,也就意味著,有5年時間梨園是純投入和經營,沒有收益。其間,張立躍一直和研究所的專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張立躍的梨園成了鄭州研究所培育紅香酥梨的一個布點實驗基地。
紅香酥梨有了“戶口”
1998年,紅香酥梨掛果第一年,張立躍在20畝地里繁育了1000棵梨樹。他驚喜地發現,紅香酥梨在運城生長的品質要比鄭州好得多。
龍居鎮處于中條山與鹽池北坡的中間地帶,風比周邊小,且熱源充足,每年有近一個月35℃到40℃的高溫天氣。這樣的環境,很多水果都不適應,但卻十分適合紅香酥梨的生長。紅香酥梨的母本是新疆的庫爾勒梨,父本是鄭州的鵝梨,它結合了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喜熱耐高溫,氣溫越高,長勢越喜人。當時全國各地培育的紅香酥梨樹很少,最大果重僅220克,而在運城,平均果重200克,最大果重達510克。
同年9月17日,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一行專家到運城,做紅香酥梨的品種推廣鑒定。那年,全國大范圍多日連續降雨,各地的梨黑星病泛濫,酥梨減產80%,而紅香酥梨對梨黑星病具有較強的抗性,逃過了“一劫”。專家進園檢測之后,紅香酥梨抗性鑒定、營養化驗、硬度檢測等數據全部通過。這個鑒定有多重要,張立躍說,就像給小孩子上戶口,只有鑒定通過,紅香酥梨才可以進入國家農作物樣品檔案,才能正式向全國大面積推廣。至此,紅香酥梨終于有了自己的“戶口”。
國家級專家到張立躍的梨園來鑒定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大家這才知道,原來張立躍種的紅香酥梨在全國來講,都是領先的。第二天,龍居鎮黨政班子、專家等就在梨園地頭開了一個現場會,張立躍一激動就夸下海口,說要帶領大家種植紅香酥梨,讓龍居鎮將來成為全國紅香酥梨第一鎮。
雖然鑒定通過了,可當時市場對紅香酥梨的認可度并不高,果農也不愿意承擔賠損風險去種植。張立躍研究了5個年頭,清楚這一品種的優點和長遠效益。他堅信,紅香酥梨被大家接受,只是時間的問題。
“先美眼睛后美嘴,沒人能看得上。”張立躍說,好在有一點,紅香酥梨的果形像新疆庫爾勒香梨,有人說這是北方的“假”香梨。當時培育紅香酥梨的果農只能這樣賺一點錢。
2001年,張立躍的紅香酥梨第一次出口馬來西亞。當地果農在看到其貌不揚的新品種梨為張立躍帶來巨大效益時,紛紛開始栽植。龍居鎮在這一年掀起了種植紅香酥梨的熱潮。
克服“不抗風”難題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紅香酥梨帶來的巨大收益時,一場大風把所有人的希望都刮滅了。2002年7月,龍居鎮一帶突然刮起了罕見的大風,接著又連續下了幾天雨,等天晴到地里一看,大家都傻了眼,馬上就到采摘期的1.5萬多公斤梨被風刮落了一半。
張立躍看著被刮落在地的梨,心疼得說不出話來。他走進梨園,一棵一棵查看梨樹的受損情況。他想,當時刮的是東南風,按理說,東邊的梨樹應該受損最嚴重,但東北方向幾棵細枝上的梨卻完好無損掛在枝頭,可其他方向的梨,尤其是粗枝上的,幾乎全落了。
在多年的研究和觀察中,張立躍總結出一個規律:只要果柄跟果枝之間的夾角呈90度,梨就不會被風掛掉。風吹時,細枝會隨著風一起動,梨也會動,所以夾角不變,梨就沒事;而粗大的枝,風吹時,枝不動,梨動,夾角改變,梨就會被刮落。
在后來的紅香酥梨經驗交流會上,張立躍的這一想法也得到了許多果農的認可。“梨枝要用竹棍支起來,就像搭葡萄架一樣,這也是目前解決紅香酥梨抗風性的唯一辦法。”現在,走進龍居、金井一帶,依然能看到大片紅香酥梨園里,很多梨枝都用竹棍支著。
關于紅香酥梨的種種,張立躍說起來頭頭是道,這些道理都是他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打造紅香酥梨品牌
種梨的果農越來越多,貯藏就成了問題,張立躍有了建紅香酥梨專用冷庫的想法。為了不走彎路,2004年秋,張立躍到陜西省現代保鮮儲藏技術研究所和山西省農科院農產品貯藏保鮮研究所“取經”,但紅香酥梨在貯藏這一塊還是空白,只能大致按照普通梨的要求先建設。2004年年底,張立躍建立了紅香酥梨專用冷庫。到目前為止,他的紅香酥梨專用冷庫能存果500萬公斤,解決100戶果農1000畝~1500畝地的紅香酥梨貯藏問題。
2011年,張立躍注冊了張氏祖輩留下的“百忍堂”老字號,成立自己的紅香酥梨品牌。為了保證品質,2019年1月,他承包了300畝土地,從產源抓起,打造運城市水果出口標準化示范園區。
當時的300畝土地是荒地,十分貧瘠。張立躍從土壤改良做起,他買來拖拉機平整土地,然后又種上黃豆,所有植物中,豆子的根瘤菌最多,是天然的肥料。“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種豆時,為了不誤農時,他跟兩個女婿3個人開兩輛拖拉機,拖拉機不停,人換著來,用了三天三夜把300畝地整了出來,種上了豆子。
鹽堿地改良土壤不是一句話,很復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張立躍說,好在政府對環保型農業的扶持力度很大,給了他很大的信心。
承包果園時,張立躍就做好了心理準備。“要建果園,必須具備兩個意識:一是長效意識,三五年沒有收入,要有心理準備;二是風險意識,靠天吃飯,就要吃得住賠。”他說。
2020年春節,龍居鎮種植紅香酥梨已達4.6萬畝,預計到年底將突破5萬畝,一畝地最高產量能達到6000公斤~7000公斤。張立躍說,現在的龍居鎮,戶均收入10萬元~15萬元是平均值,20萬元以上的大有人在。
張立躍說,因為紅香酥梨銷路好,現在還沒有到采摘期,就已經有很多客商預定了。早在5年前,南花村家家戶戶就有了小汽車,很多年輕人還在城里買了房。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