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張君蓉時間:2020-06-25
參加完運城撤地設市20周年座談會,回到永濟張坊村的杜德建思緒萬千,感受頗多。作為一名農民,一位農村教師,他多次受邀參加全國性的研討會、研討班,先后被評為“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全國萬村書庫工程先進個人”“全國農村青年科技傳播活動先進個人”;2019年國慶當天,杜德建作為山西省被邀請的3位先進人物之一,到北京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盛大慶典。此次被評為運城撤地設市20年杰出貢獻人物,受市委、市政府邀請參加撤地設市20周年座談會。談到這些,杜德建心情激動,連連表示,不是自己做了多么驚天動地的事情,一切都源于國家和政府對農民、對教育的重視和信任,也承載著鄉親們對自己多年的期望和支持。
39年前,因為對知識的極度渴望,懷著科技興農的堅定信念,杜德建憑著一己之力,花光所有積蓄,硬是在家鄉張坊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知識殿堂——家庭圖書館,并常年堅持對群眾免費開放,被中央媒體稱贊為“中國第一家家庭圖書館”。為了彌補自己與大學失之交臂的遺憾,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了農村的教育事業,雖然身份從民辦教師到公辦教師再到小學校長幾經轉換,但他對教育的執著從未改變。那么,他眼中的運城20年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聽聽。
“20年來,運城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是按下了發展的快進鍵,我就說說這次去運城的乘車感受吧。”話匣子一打開,杜德建就先從這次參加運城撤地設市20周年座談會說開了。“以前,永濟到運城的公共汽車,分為早、中、晚3班,人們要想去運城就得卡點,這幾年,公共汽車20分鐘就發一趟,出行方便多了。再說說我們村,家里有小汽車的都很平常,我家就有兩輛,兒子一輛、兒媳一輛,啥時候出遠門都很方便。”杜德建說,這是他作為一名農民感受到最切身的出行變化。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前多年孩子們都坐在平房教室里,冬天取暖靠爐子,夏天炎熱硬熬著,前年他剛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的卿頭學校都蓋起了4層樓房,孩子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傳統的黑板早都換成了先進的電子白板。學校教師也不再是沒有保障的民辦教師,而是大學畢業的師范生,每月按時足額領工資。這是杜德建作為一位農村教師最真實的感受,有價值感、有安全感!
再來看看他執著了半輩子的家庭圖書館。“以前是破破爛爛的平房,站在屋里可以看太陽,躺在炕上可以望月亮,2015年,我家重建了2層樓房,圖書館也升級換代,夏有空調,冬有暖氣。圖書館里的報刊圖書,也從原來的十幾種、幾十本,增加到968種3.3萬冊。”杜德建提起未來的規劃更是壯志在胸,“2018年從校長崗位上退下來后,我就想著要把自己一輩子的教育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教師,然后跟隨新興媒體的腳步,把圖書館搬進電腦、搬到手機上,將知識‘云’傳播,把圖書漂流起來。再有就是充分利用家庭圖書館多年積攢起來的聲譽及自己人民教師的天然優勢,加強孩子們及閱讀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圖書館建設成為紅色教育基地,傳遞更多正能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