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寺】 類型:古建筑 時代:金 地址:絳縣城東南7公里衛(wèi)莊鎮(zhèn)張上村 寺坐南朝北,二進院落,占地面積8748平方米。中軸線由北向南依次有山門、北殿、南殿。南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檐下懸掛“大雄寶殿”木匾乃金大安二年(1086年)鐫刻。柱頭斗六鋪作單抄雙下昂,重計心造,螞蚱形耍頭,每間施補間鋪作一朵。殿內中部設木制佛龕,龕內有木雕釋迦牟尼臥像一尊,長4米,高1.5米,雕造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龕內繪有明洪武五年(1372年)繪制的一組佛弟子吊唁壁畫。寺內存有元碑三通,明清碑碣五方。
【泛舟禪師塔】 類型:古建筑 時代:唐 地址:鹽湖區(qū)西北5公里大渠鄉(xiāng)寺北曲村報國寺遺址上 塔始建于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長慶二年(822年)鐫造墓銘。塔為單層圓形磚塔,總高10米,底面直徑5.75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
【太趙稷王廟】 類型:古建筑 時代:金 地址:萬榮縣城西北7.5公里的稷王山麓太趙村北隅 相傳上古時后稷始教民稼穡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稱稷王山,為紀念后稷而建廟。廟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僅存中軸線上的正殿、戲臺。 正殿是稷王廟的主殿,金元時期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建筑面積252平方米。單檐廡殿頂,殿頂筒板瓦覆蓋,脊剎、吻獸完好無損。殿內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后兩段、穿插相構,無通長梁,當?shù)胤Q之為“無量殿”。殿內后壁上鑲有元至元時創(chuàng)修舞臺碑碣一通,為研究稷王廟歷史沿革和當?shù)貞蚯诽峁┝藢氋F資料。
【陽王稷益廟】 類型:古建筑 時代:明 地址:新絳縣西南15公里陽王鎮(zhèn) 該廟是祀奉后稷(教民稼穡)和伯益(輔佐大禹治水)的紀念性建筑,因地處陽王鎮(zhèn),又俗稱陽王廟。寺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元至元年間(1264—1294年)重修正殿三楹,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德年間(1506—1521年)擴建重修,清代及民國均有修葺。現(xiàn)僅存正殿、舞臺,為明代建筑。 廟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占地2380平方米。 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三彩琉璃瓦飾。檐柱略作卷剎,斗分布在柱頭和補間處,五鋪作雙下昂,螞蚱形耍頭。殿內采用減柱造,僅后槽明間設金柱二根。
【廣仁王廟】 類型:古建筑 時代:唐 地址:芮城縣城北4公里中龍泉村北側 因廟前有五龍泉,廟內奉水神,封號“廣仁王”,當?shù)剜l(xiāng)人尊稱“五龍王”,故廟名又稱“五龍廟”。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建筑正殿為唐太和五年(833年)遺構,是國內現(xiàn)存四座唐代木構建筑之一。殿前樂樓為清代重建。 廟坐北朝南,規(guī)模較小,由戲臺、廂房和正殿組成。正殿殿身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
【芮城城隍廟】 類型:古建筑 時代:北宋至清 地址:芮城縣永樂南街小西巷 據碑文記載,該廟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元、明、清屢有修葺。現(xiàn)存大殿為宋代原構,享亭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廟坐北朝南,兩進院落。中軸線依次為享亭、獻殿、大殿、寢殿。前院東西兩側為廊房。
【福勝寺】 類型:古建筑 時代:元、明 地址:新絳縣城西17公里澤掌鎮(zhèn)光村 寺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金天眷年間(1138―1140年)廢,二年后修復。金大定三年(1163年)賜名“福勝院”,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增補修建,明、清兩代皆有修葺。現(xiàn)存建筑釋迦殿、后大殿下部窟洞為元代遺構,余皆明清所建。寺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549.8平方米,前后兩進院落。前院中軸線上排列有山門、天王殿、釋迦佛殿,東西兩側分布有鐘鼓二樓、十殿閻君殿、三星娘娘殿、東西廂房等建筑;后院由藏經閣、左右?guī)俊⑸竦畹冉M成,規(guī)模較大,排列有序。
【臨晉縣衙】 類型:古建筑 時代:元至近代 地址:臨猗縣城西北20公里之臨晉鎮(zhèn) 縣衙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以中軸線布局分三層臺階式,依次為大堂、二堂、三堂,周圍配以廊房。大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椽,當心間較寬,明顯大于次、梢間,梢間又略窄于次間,采用“減柱造”,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四椽對接前后乳用四柱。
【東下馮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至商 地址:夏縣東下馮村東北青龍河南、北兩岸臺地上 此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調查時發(fā)現(xiàn)。從1974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與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聯(lián)合進行了發(fā)掘,歷時5年。 遺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東下馮類型文化遺存,遺跡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 遺物以陶器為主,陶質有夾砂灰陶、夾砂褐陶、泥質灰陶、泥質褐陶及其他雜色陶。紋飾以繩紋為主,此外有弦紋、附加堆紋、素面陶、籃紋等。主要器型有鬲、鼎、深腹罐、小口尊、大口尊、單耳罐、深腹盆、器蓋、折肩罐、甑、斂口甕、蛋形三足甕、杯等。 東下馮遺址一至四期在年代上與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基本一致,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或東下馮類型文化。東下馮遺址正處在文獻記載的“夏墟”范圍,其大致年代又在夏紀年內,對于探索夏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馬村磚雕墓】 類型:古墓葬 時代:宋、金 地址:稷山縣城西2.5公里下迪鄉(xiāng)馬村 此處共發(fā)現(xiàn)墓葬14座,已發(fā)掘9座。據《段楫預修墓記》和對墓葬形制的判斷,為金大定以前的段氏墓地。墓皆南北方向,結構形制近同,僅有大小和繁簡之別。墓道有斜坡、階梯、豎穴三種形式,較狹窄。墓門外仿木構門樓裝飾華麗,或設重臺勾欄,或雕武士、鎮(zhèn)獸。門洞內砌筑板門。墓室平面多為長方形,部分為方形,墓頂均為方形覆斗頂。墓室建筑主要表現(xiàn)墓主生前的豪華宅地——四合院,四壁下部砌束腰須彌座,雕飛馬、奔鹿等獸,刻工精細。也有少數(shù)中間雕墓主“開芳宴”,而次間置屏風雕孝子圖。
【清涼寺】 類型:古建筑 時代:元 地址:芮城縣東北25公里西陌鎮(zhèn)坡頭村西 據寺內碑文載,寺創(chuàng)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清兩代均有修葺。寺內原有建筑大部已毀,現(xiàn)僅存大雄寶殿一座。寺坐北朝南,大雄寶殿位于寺院正北方,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建筑面積572平方米。殿前月臺寬敞,殿頂筒板瓦覆蓋。
【蒲津渡遺址與蒲州故城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唐至明 地址: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蒲州古城西門外 蒲津渡為黃河一渡口,河橋始建于春秋時期魯昭公元年(前541年),唐開元十二年(724年),改建為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因黃河改道,渡口廢棄,被淤泥埋沒。 1988年,經勘探,明確了遺址的方位,1989年出土了唐代系纜固橋的鐵牛。1991年3月,對該遺址進行全面發(fā)掘。
【青龍寺】 類型:古建筑 時代:元 地址:稷山縣城西4公里馬村西側 寺始建于唐龍朔二年(662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重建腰殿,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大雄寶殿,明、清兩代屢有修葺。現(xiàn)存建筑腰殿、大雄寶殿及垛殿為元代原構,余皆明、清所建。 寺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790平方米,呈二進院落。前院有山門、十王殿、腰殿,腰殿兩側有祖師殿和無名殿;后院有大雄寶殿,兩側為伽藍殿、護法殿及東西廂房。
本版與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聯(lián)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