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趙瞻國時間:2020-02-27

1940年老運城街景照片局部
小城運城,聲望不小,歷史上曾設鎮建區,稱縣立市,當然還有鹽運使司、巡鹽察院、專員公署。今日,運城是鹽湖區委、區政府的治所,又是運城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說道山西南部重鎮運城的政務機關,有三處不能不提及,這就是老西街的河東道臺衙門、老東街的巡鹽察院、老阜巷的河東鹽務稽核分所。這幾處一度成為老運城的政治地標。
運城西大街,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后市區最繁華的街道。這是因為,自元代新建鹽務專城,直至民國年間,這里是重要的國家鹽務管理機構鹽運使司、河東道臺治所,也曾是歷史上晉南地區最高的行政、鹽務以及軍事、警務機構駐地。元代建起新城后,河東鹽務管理機構鹽運使司便由解州遷來。鹽運使司也稱運司署,因而這座鹽務專城便稱運使司城,又稱運司城,后就簡稱為運城了。明清兩代,運城鹽運使司的隸屬機構運同署、運判署、經歷司署、知事署、庫大使署、運阜倉等,都駐于此。
秦始置河東郡,運城之地古屬河東,故運城又稱河東。清時,運城西大街的鹽務機構改稱河東道,全稱為河東兵備鹽法道。因為是河東道的駐守辦公官署,也稱河東道臺衙門。河東道臺衙門,曾管轄平陽府(今臨汾)、蒲州府兩府,霍州、隰州、絳州、解州四州。當年河東道臺衙門駐地面積很大,約占據西大街北面的半條街。西街中部有條南北巷,是道臺衙門的西邊界,故叫衙墻巷。西街還有西關、柴市巷等與道臺衙門有關的舊址。
運城老西街的河東兵備鹽法道,是一個集行政、衛戍、緝私、征稽于一體的特殊的多功能政務機構,2004年被公布為運城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現僅存道臺衙門譙樓(通惠樓)和大堂。辛亥革命中,河東黨人景梅九、溫壽泉、景耀月、五用賓、李岐山、張士秀、郭朗卿等帶領山西民軍,與陜西民軍合力光復運城,在這里成立中華民國河東晉軍政分府。分府機構和晉陜民軍領導人員進駐西街河東道和東街察院,運城成為當時山西辛亥革命政權在晉南的重要基地。1912年1月,景梅九、李岐山等在運城西關搭臺召集群眾大會,慶祝中華民國及河東晉軍政分府成立,連演幾天大戲,在京進宮演出曾得慈禧太后黃馬褂賞賜的河東蒲州梆子名伶郭寶臣等前來登臺獻藝,盛極一時。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復辟稱帝后,河東革命黨人以運城為據點,屯軍練兵,堅持護國反袁斗爭。袁世凱與閻錫山相勾結,從河南調集兵力合擊運城,扣捕了李岐山、張士秀押送北京陸軍監獄。這就是震驚全國的“河東李張案”。袁世凱隨后于1912年7月撤銷了河東晉軍政分府。后這里成為蔣閻政權機關。
1938年3月,日寇侵占運城,河東道衙門遭受戰火摧殘。1939年4月,日軍在西街老衙門置河東道,領安邑、解縣等23縣,成為日軍駐地和醫院。1947年12月28日運城解放,這座飽經滄桑的老建筑終于回到人民手中。1948年,太岳三專署建立的政人醫院進駐。新中國成立后,成為運城人民醫院、運城地區人民醫院。
上世紀50年代,我在運城西街小學上學,學校就是占用河東道臺衙門東邊的一部分建校的。那時老道臺衙門前還聳立著一座高大壯觀的石基木構牌坊,牌坊兩邊木柱的石基礎有一人高。據老人講,牌坊前面還有鐵旗桿,上有方斗。運城有大俠武功高手,黑夜能攀上旗桿,在方斗中休息。我們上學時鐵旗桿已經沒有了。牌坊后面(北面)是一座磚木結構城樓,長大后才知道叫通惠樓,也稱譙樓。醫院在樓上房間搞衛生展覽,我們學生上去參觀過,有各種畸形胎和疾病樣本等。穿過通惠樓門洞,就是醫院門診前的小廣場,有收費掛號窗口等。進入門診區,是日軍占領時修建的回廊形套院式各科科室和住院病房。在醫院北部,有一座比較大的古式建筑,就是河東道臺的大堂。大堂被改造成醫院禮堂,后又分割成透視、影像等醫療診治科室。兒時我們放學后,就在道臺衙門前爬上牌坊,或是跑進醫院玩耍。我們教室窗戶外,就是醫院科室病房,能看見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匆匆來往。我們隔著窗戶會向他們討要一些小藥瓶和藥品空盒玩。
上世紀60年代,運城紅旗街開通后,運城醫院的大門才由西大街老道臺衙門轉到紅旗西街現在的位置。河東道臺衙門的繁盛景象,漸漸隱沒到歷史煙云中。
最近幾年,運城市政府將道臺衙門的通惠樓、大堂收回,進行修復保護。通惠樓經修復煥發青春,樓上匾額新題為“鹽運使司”。
數百年來,運城西大街滿是鹽店商鋪和鹽商大賈的深宅大院。西關是鹽運馬車必經之地,也是鹽商交易市場,有車馬大店、飯館旅社、油坊、粉坊等各種商鋪,很是繁華。運城最早的戲園,也在西大街中部路北,是城市文化和民眾娛樂中心。我和小伙伴下學后,常來這里蹭“尾巴戲”。那時沒有電,也沒有擴音設備,戲院內是木條長椅,舞臺上掛的汽燈,設施簡陋。戲園后邊有賣瓜子花生糖果的小攤,點的是昏暗的煤油燈。上世紀60年代,戲園才搬遷到北大街,變成今天的鹽湖會堂,發展成為燈光輝煌、設施先進的戲曲文藝演出和會議中心了。
運城東大街的巡鹽察院,是明代建造的鹽務監察機關,成為運城的另一處政務中心。察院大門前東起羊市巷,西至鐘樓底下,這一大片區域叫院門前,是老運城的另一處商業區。這里是市民生產生活的集聚地,有商鋪、飯館,隔成一間間的鋪板門店,因而稱東市場或東飯場。察院北邊有條巷(今鹽湖區政務服務中心旁邊),就叫院背后。察院東部,解放后成為與老察院職能有關的運城鹽化局駐地。辛亥革命時期,前來配合山西民軍光復運城的陜西民軍和將領井勿幕、陳樹藩等,就駐扎在察院。民國時期,是蔣閻地方政府所在地。解放戰爭中,這里先后是閻錫山的十五、十四專署及衛戍司令部。嘉康杰先烈就曾被關押在里面。運城解放后,這里成為新生的人民政權機關,運城市政府、運城鎮政府在此辦公。1955年安邑縣委、縣政府遷來運城后,這里又成為運城縣、運城市、鹽湖區政府所在地?!拔母铩睍r的運城縣革委會和核心小組都駐此地。1975年,我從公社調回縣上,在這里工作數年,看到過嘉康杰同志的監房舊址,門上木牌寫有嘉康杰被關押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察院舊址進行了翻新改造,建起六層新式辦公大樓,舊貌換新顏。鹽湖區委、區政府發揚革命傳統,不忘初心使命,2019年在辦公主樓辟建了一處黨史和人民政府紀念展覽室,又在大院后面新建了嘉康杰紀念館,通過照片、圖表、影視和實物,反映了運城70余年人民政權建設的歷程和成就,再現了鹽湖大地的滄桑巨變。
飽經歷史風云的河東鹽務稽核分所,位于運城老阜巷,是上世紀初期英國人建的。1840年后東洋西洋列強入侵,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為賠償列強巨款,以全國的海關稅和鹽稅作為抵押,其中就將運城鹽池鹽稅押給了英國。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運城鹽稅年增至113萬兩白銀,分攤償還清政府白銀32.2萬兩,即運城每年鹽稅的近1/3流入外國資本魔掌。1913年,袁世凱為復辟稱帝,對抗南方革命勢力,與英、日、德、法、俄五國簽訂“善后借款”條約,再次將運城鹽池鹽稅抵押給英國,在運城阜巷建起河東鹽務稽核分所,留下了兩座西式“洋樓”,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華的實證。僅1914年至1919年,運城鹽稅上交五國列強銀行團1758萬余元,占鹽稅總額的94.9%。日軍侵占運城盤踞在此,大肆搜刮搶掠鹽池等資源,這里成為日本憲兵司令部。據鹽湖區退休的老干部回憶,日軍在河東鹽務稽核分所舊址內,也曾建起兩座東洋“洋樓”。積貧積弱的中國,苦難深重的家鄉,曾經遭受了東洋西洋帝國主義的侵略凌辱??箲饎倮?,這里變成國民黨運城市黨部。1947年年底運城解放,這里成為中共運城地委、行署駐地。1954年,運城和臨汾合并為晉南專區,這里成為中共運城縣委所在地?!拔母铩逼陂g,我作為插隊知青代表,曾在里面會議室參加知青會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運城縣委遷入解放路現址,我在里面工作10多年。1970年,運城地委和運城專署成立,開始在運城老城外東北部新建地委、行署和隸屬機關,這里改成運城地區招待所,兩座東洋“洋樓”被拆除。2000年,運城市委和運城市政府成立,運城地區招待所轉身成為今日的紅旗街運城賓館。
歷經40余年的建設,在寬闊美麗的河東大街中段,運城市委、運城市人大、運城市政府、運城市政協的高層現代化辦公主樓拔地而起,雄偉壯觀,連同旁邊開放大氣的南風廣場,這里成為新時代大運城的市區中心,呈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生機活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