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王耀時間:2020-02-15
□記者 王耀 通訊員 周怡璇
在運城市中心醫院,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既不出現在病房中,也不現身于門診前,他們以另一種方式戰斗在戰疫的最前線。他們是偵察兵,與病毒“共存”,和危險零距離接觸,為臨床診療提供關于病毒核酸“最具價值的情報”。他們,就是來自市中心醫院檢驗科、病理科的“檢驗人”。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后,市中心醫院檢驗科和病理科立即組織召開科室工作、黨支部會議,從原本的分子實驗組抽調人員,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及防控小組;組建了以薛慧芳為組長,楊婷、孫武剛、周朋,及技術骨干馬勇躍、趙亞坤、張林淵為組員的核酸實驗團隊;以謝亞榮、裴軍芳、王波為組員的標本轉運團隊。
隨后,在醫院應急指揮部的大力支持下,僅僅用時3天,新冠核酸實驗室的改造工作全部完成。市中心醫院與市疾控中心,一起成為我市第一批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單位。同時,也是運城市第一所具有新冠病毒檢測能力的醫院。
新冠核酸實驗室成立之后,為了保證樣本第一時間進行檢測,檢測人員幾乎未離開過實驗室,加班加點連軸轉。
出實驗室的時候,我腰都直不起來了
組長薛慧芳,今年56歲,是一名老黨員。從得知需要籌備實驗室的那刻起,她立馬上網查文件、實驗室資料,了解病毒知識、檢測標準和防護知識,這些資料,她用了3包A4紙才打印完。緊接著,她和90后姑娘趙亞坤、已有6個月身孕的張林淵兩名同事,一起著手開始學習。“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陌生的,我們要做到一級準備、二級開展、三級防護,才能保證標本無差錯、人員零感染。”薛慧芳說。
作為團隊的“主心骨”,薛慧芳勇挑重擔,承擔了3個區域的工作。其間,在強度最大的二區連續監測了6個小時。事后,薛慧芳笑著說:“出實驗室的時候,我腰都直不起來了。”
我是軍嫂也是醫生
實驗組的另一名女將叫楊婷,她的愛人是一名軍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楊婷既當爹、又當媽,還要照顧雙方老人,在兒子眼里,她是一個勇敢的媽媽,是一個“女漢子”。
今年,遠在南京部隊的愛人回家過年,但除夕當晚,夫妻倆同時接到命令,一個要求立即返崗上班,一個要求初七歸隊。“對他來說,軍令如山,對我來說,疫情就是命令。我們理解對方,也支持彼此。”楊婷自豪地說,“我倆都是老黨員,我們要給孩子做榜樣。”但是,讓“失聯”的楊婷和愛人想不到的是,平日里不善表達的兒子,在微信班級群里,向同學透露了對爸爸媽媽的擔心。
“平時從來沒有離開過兒子一天,我很想他,等到疫情結束后,我要好好抱抱他。”談及此,平日里很樂觀的楊婷,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我是黨員,沖鋒陷陣我先上
孫武剛是病理科的一名醫生,采訪過程中,他提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是一名黨員,重要時刻必須要沖鋒陷陣。”“我總是要出一份力的,不論做什么,不論在哪里。”在請戰書里,孫武剛這樣寫道。
在病理科手工檢測標本,最多的時候,孫武剛一天可以做120余份。“我們實驗室的環境是密閉的,只有做完當天的全部檢測,才可以消毒通風,加上防護服厚重,護目鏡、口罩嚴密性很好,除了缺氧,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笨重。”孫武剛說,這次病毒的毒性不強,但傳染性卻非常強,每一步他們都要小心翼翼、謹慎對待,稍有不慎就會感染病毒。就是這樣危險性極強、污染度極高的實驗室,有一次孫武剛在里面待了10個小時,出來的時候,他右手的大拇指因為長時間握著加壓槍,姿勢已經固定了,強烈的酸痛感讓他都無法觸碰右手的大拇指。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