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2-12
本報記者 蘇黎原

芮城小區戒備森嚴

垣曲街道消殺病毒
疫情如鏡,照出了逆行者的果敢和奉獻,照出了黨組織和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在中華民族又一次遇到重大困難的關鍵時刻,是他們——共產黨員,不懼生死,挺身而出,戰斗在抗“疫”一線。
筑起銅墻鐵壁
在城鎮社區,芮城縣建起以小區為單位的臨時黨支部214個,報到黨員1684名。各臨時黨支部設置疫情防控門崗、組織疫情防控宣傳小分隊和疫情防控巡邏隊,對在職黨員設崗定責,將黨員編成小組實行24小時輪流值班,團結和帶領群眾,加強網格化管理和入戶排查,織密疫情防護網,切實發揮小區防控一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各位黨員帶頭參加防控、帶頭開展宣傳、帶頭解決群眾不便、帶頭值班輪守、帶頭走訪入戶了解,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和花樓小區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支部,第一時間開展地毯式排查,第一時間建立電子檔案,第一時間建立小區疫情防控微信工作群,第一時間聯系小區群眾中的德高望重、一呼百應的熱心人組織群眾共同防疫,進行聯防聯控……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芮城縣委第一時間向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發出《眾志成城 共克時艱——致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倡議書》,號召全縣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牢記初心使命,主動擔當作為,發揚斗爭精神,積極投身防控一線,主動參與防控斗爭。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芮城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挺身而出、沖鋒在前,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自覺踐行初心使命,為群眾筑起幸福安康的堅實城墻。
臨猗縣東張鎮馮留村黨支部書記丁安勝,抓住村民過白事之機,召開開支村兩委、群眾代表聯席會,擬定了疫情防控期間八條應對白事的村規民約,然后張貼出去,并廣播告知村民,在3500多人的心中筑起了一面銅墻鐵壁。
跳動的身影
“昨晚回來那么晚,早上還起這么早,頭還疼不?”面對丈夫的關心,她已顧不了那么多。“一定要帶好口罩,3-4小時更換一次,勤洗手,與別人交談保持兩米以上距離,消毒濕巾裝在你包里了,記得給鍵盤消毒,保護好自己,安心工作,我和孩子在家等你回來……”
這是芮城縣紀檢干部小娜,每次出門到防控指揮部材料綜合組工作時與丈夫的對話。每天編輯、審核簡報、公告、慰問信、居家指南等文字材料,沒有確定的上下班時間,她已經連續工作了十多天。走在空曠的馬路上,途經公園廣場,往日晨起的人們,跳廣場舞的、踢毽子的、打太極拳的……曾經上班途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今變得靜悄悄。她加快步伐,8點前趕到。
“今天的檢查重點是對武漢返鄉人員,是否做到嚴格按規定真正隔離;‘六包一’責任落實情況,責任人是否做到實時掌握情況。檢查中注意保護好自己。”一大早,芮城縣紀委常務副書記、監委副主任張凱就安排疫情防控督查組當天的任務。從1月26日正月初二開始,各督查組分赴鄉鎮、機關、超市、社區、車站、高速路口、田間小路……了解人員出入登記、消毒防護、武漢返芮人員排查等情況,將觸角延伸到疫情防控的每一個角落,以嚴明的紀律推動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實處。
“家人們一切都還好吧,咱們村組干部對你們的生活需求都保障到位了嗎?”“上午8點報送體溫,下午3點再報一次,村干部會按時把生活必需品送到家門口,他們都很熱心……”“你們能自覺在家進行隔離,這是對自己,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負責,感謝你們對我們工作的理解支持與配合,請多保重身體!”北風呼嘯中,該縣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寧華文站在西陌鎮西陌村村口,通過微信視頻向武漢返芮居家隔離人員詳細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況、身體狀況、生活情況,帶去組織的關心和溫暖。
“你好!每天都按時報告體溫了,我們家人身體狀況都良好。”兩名男子站在自家房頂上,正和監督檢查人員交談。“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有不舒服狀況,第一時間告訴我們,有什么需要及時打電話……”嚴實的口罩背后,是不斷地“謝謝”聲。雖然看不清他們的面龐,但看到他們精神狀態很好,檢查人員內心少了一些擔憂。
村口搭建的臨時救災帳篷內,支一個蜂窩煤爐,一盞昏黃的燈,一張桌椅,一個簡陋的折疊床。這就是他們每天24小時值班的地方。“本鄉鎮近期婚慶事宜、其他聚餐活動全部取消,白事嚴格從簡,正在全面落實。”“醫療人員正在對一家喪葬門口進行消毒”……十多天來,芮城縣各鄉鎮紀委書記日夜堅守在疫情防控監督檢查第一線。
“你好,我是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現在對‘六包一’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回訪,請問你包聯的居家隔離對象有幾個,身體狀況如何?”30余名紀檢監察干部煲著電話粥,對全縣近千名鄉、村、組和衛生院包聯責任人及居家隔離人員逐一進行電話回訪,重點了解和發現黨員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履職盡責情況。
“請您接受體溫檢測,進行出入登記……”不遠處的紅袖章、紅馬甲,正在發揮志愿者的作用。他們是紀檢監察干部,更是共產黨員。在各自小區參加志愿活動,懸掛防疫標語,發放疫情資料,帶領社區群眾嚴格落實“防”“守”責任,全面守護小區的第一道安全防線。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斗中,紀檢監察干部以過硬的作風詮釋著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一幅幅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的生動畫面令人感動;一樁樁舍家為公、無私奉獻的故事令人可歌可泣……他們跳動的身影,堅守在各自崗位,抗擊疫情工作推進到哪里,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保障就跟進到哪里,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
我們一路同行
“這車黃瓜出棚成本價格多少錢?”
“大概2元。”
“送到超市多少錢?”
“算上運輸費,大概3元左右。我們保證不囤貨、不抬價,不發國難財。”垣曲縣王茅鎮昌豪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
這是垣曲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在王茅鎮一家蔬菜種植大棚,從源頭摸排檢查疫情期間是否存在哄抬價格問題的情景。
疫情防控是頭等大事,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同樣重要——
為保障疫情防控期間蔬菜供應,縣紀委監委對縣農業農村局落實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監督檢查。檢查中了解到,農業農村局蔬菜站的工作人員堅持上門服務、專業指導,保障蔬菜及時供應到市場。
“對照車輛通行情況登記表,檢查一下這輛蔬菜運輸車是否消毒?”在垣曲縣域省道交通運輸檢測點,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對交通運輸局及交警部門落實疫情防控責任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全力保障疫情期間蔬菜等生產生活物資運輸車道暢通。
“有沒有發現超市哄抬物價、價格欺詐行為?”垣曲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對縣市場監管局履行疫情防控工作責任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并要求一日一巡查,一日一報告。連日來,縣市場監管局共出動執法人員260余人次,檢查農貿市場20次、商場超市35次、餐飲經營單位540余家次,藥品零售企業108家次,有力保障了全縣食品藥品安全和市場經營穩定。
“大媽,你好,你買的黃瓜多少錢一斤?”“4塊錢一斤。”“看來確實不貴,成本加上運輸費也要3塊錢呢。”這是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在國泰小區了解到的情況。
連日來,垣曲縣紀委監委成立5個疫情防控專項政治監督工作組,對全縣25個成員單位、11個鄉鎮和1個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進行了全面督查。截至目前,共發現思想認識不到位,防控措施出現漏洞,責任意識不足,防控職責落實不力等四類問題15個,下發紀律檢查建議書,各部門對照問題及時進行整改。
“黨中央決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監督就跟進到哪里。我們多跑腿,老百姓才更安心。”垣曲縣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楊可隆盯矚全縣紀檢監察干部,要主動扛起監督責任,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線,全程監督督促各部門切實履行行業職責,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的法紀監督保障。
黨員夫妻的凝望
“把口罩戴好,要保重身體。”面對妻子叮囑,朱潤澤眼眶濕潤了,仰頭看了看四樓自家窗戶,想到妻子也要奔赴抗“疫”前線,兩個孩子在家無人照看,他感到一陣陣揪心……
朱潤澤是臨猗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一名民警,妻子樊嬌艷是縣環保局一名科員,夫妻二人都是共產黨員,都響應組織號召,舍小家顧大家,走上抗“疫”一線。
朱潤澤患有足部痛風多年,疫情發生后,他咬著牙、忍著疼痛,與同事一起守護在陣地前沿,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對過往車輛、人員逐一檢測,一個班次站下來就是8個小時,實在堅持不住了就喝點止疼、消炎藥。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黨員,是這個疫情檢測點的負責人,在困難、危險面前,他“迎刃而上”,處處以身作則,為全大隊民警作出了表率。
妻子樊嬌艷也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深入包片居民小區,引導群眾減少外出活動,動員群眾自覺居家。夫妻倆成了一對“不顧家”的人,忘了家里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經常是早上做一頓飯,兩個孩子吃一天。
在樓下,他們對望良久,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兒女情長,各自踏上征程,義無反顧地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疫情當前,黨員先行。朱潤澤、樊嬌艷夫妻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對黨的諾言。
退而不休,只爭朝夕
這幾天,每天天不亮,芮城縣南衛鄉老莊村65歲的老黨員楊屯祥就主動來到活動關卡帶班值守,引導需要進出的村民注意防護、做好登記、測量體溫、全程消毒。每當看到有群眾在巷道閑聊,他都立即上前勸導,告訴他們疫情嚴峻,不要閑聊,趕快回家。
“我是一名老黨員,雖然年齡大了,但能在義務執勤崗上為大家多分擔一些,為群眾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還能發輝自己作為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我感到自己還有用武之地,心里很高興。只要我們每名黨員都行動起來,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相信我們黨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楊屯祥用執著的堅守譜寫著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永樂鎮楊澗村人張立新,是陜西省西安市張師傅鎖業經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時刻關心關愛家鄉發展,在楊澗村成立愛心協會,為全村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愛心救助,還幫助村民解決吃水難問題。隨著肺炎疫情的蔓延,1月25日起,楊澗村封閉全村所有路口,嚴格控制進村人員。回村過春節的張立新聞訊后,第一個報名參加村口執勤,認真負責地對進村人員進行逐一盤查登記。看到村組干部白天晚上連軸轉,非常辛苦,他向楊澗村黨支部村委會捐款1000元,并贈送價值1000元的應急物資。
在東壚鄉東呂村的疫情防控一線,有兩位70多歲高齡、黨齡40多年的老黨員許博生和徐成立。他們不顧年老體邁、天寒地凍、氣喘費力,主動請纓為群眾發放疫情防控宣傳資料200余份,積極在街頭巷尾勸散扎堆聊天閑諞、下棋消閑的閑暇群眾,引導群眾認識和了解疫情,帶動群眾做好自我防護,做到疫情防控人人皆知,疫情防控人人有責,不斷提升群眾自我防護能力。他們,將心中的光輝黨旗和使命信念,插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用實際行動叩問初心、踐行宗旨。
“各位父老鄉親來,關愛身體要操心。家中的活停一停,防控疫情聽一聽,在當前,新冠病毒蔓延快,人傳人來危險太……”連日來,臨猗縣三管鎮新莊村老黨員姚啟亮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自身防護的同時,還不忘拿起快板,自編自演快板節目,向群眾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受到干部群眾的一致稱贊。
姚啟亮是臨猗縣三管鎮新莊村一名有著39年黨齡的老黨員,今年74歲。他以前曾擔任過鎮文化站長,退休后回到村,平時就喜歡創作快板,給村民宣傳黨的政策。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他積極配合鎮、村要求,主動向村民宣傳防控知識。為了能夠讓群眾更好地理解疫情防控宣傳知識,姚啟亮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兩天時間創作了千字快板《聯防群控抗疫情》。
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戴上口罩,拿著話筒,走街串巷給村群眾宣傳疫情知識。”姚啟亮老人還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應該在關鍵時刻沖上第一線,及時把黨和國家的聲音傳遞到老百姓的心中。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有無數個像楊屯祥、張立新、徐成立、許博生、姚啟亮一樣的基層普通黨員,他們舍小家為大家,沖擊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線作為踐行初心使命、體現責任擔當的試金石和磨刀石,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入黨誓言和初心使命。
特殊時期,鐵面無私
“你們如果出了村,就是對咱們全體村民的不負責任,特殊時期,為你家也為咱全體村民的安全,趕快回去!”邵老漢斬釘截鐵的說道。
這個態度強硬的邵老漢,名叫邵好忙,是鹽湖區馮村鄉杜村村支部委員,今年54歲,雖然頭發已經花白,但當過兵的他對村內的大小事務總是跑前跑后、認真負責、熱心助人,村民眼中的邵老漢就如他的名字一樣“好忙、好忙”。
今年突如其來的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本應舉家團圓的傳統春節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霾。作為一名老黨員,他不忘“為民服務”入黨初心,第一時間從中央、省、市、區相關報道中了解疫情防控各方面知識,積極參加村內疫情防控宣傳和摸排武漢返村人員調查工作。在全區作出層層部署、層層把關、減少集聚、拒絕車輛和人員出入工作后,他又自薦挺身一線,在村主要出入口進行蹲點排查。
2月2日11時許,做生意的村民老吳和兒子開車要去市場進行采購,這在平時是再正常不過的小事,但到了出村口,“耿直”的邵老漢將他們攔了下來,這便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但與其他村民不同的是,這次是“耿直人”遇上了“老刺頭”。“不能出,就是不能出,你給誰說了都不能出,這是職責,也是義務。”邵老漢板著臉對下車跟他爭辯的吳家父子說道。老吳的兒子年輕氣盛,不由分說使勁推了一把邵老漢,邵老漢跌倒在地。“倔強”的邵老漢這也來了勁,用身體往村出口路中間一檔。“要么你們碾著我過去,要么就回去,我是絕對不會讓你們出去冒險的!”邵老漢更加強硬地說。老吳和兒子見狀也紅了臉,雙方在村出口推搡起來,引來了村民的圍觀,村干部也聞訊而來。
“老吳,現在是新冠肺炎爆發的關鍵時期,這種病毒傳染性特別強,為什么要安排每個村封路限制人員進出,就是為了真正做到堵死病毒傳染擴散的一切可能。老邵不讓你們出去,是站在全村安全的角度出發考慮的。如果我們村每個人的安全意識都提高了,病毒怎么可能進村,怎么可能有人會被感染上呢?如果全國每個人的安全防護意識都提高了,國家就一定能在短時間內將疫情控制下來,我們的生產生活才能快速恢復,你說對嗎?”村黨支部書記語重心長地勸說。
在村干部和圍觀村民的規勸下,老吳和兒子聽從安排,準備開車返家。“對不起,叔,剛才我做的不對。”老吳兒子紅著臉摸著頭向邵老漢道歉。“老邵,剛才我們父子倆只站在自己角度考慮問題,對你動了手,真的對不住啊。”老吳發自內心地對邵老漢說。“沒事,老吳,我倆從小在村里一起長大,你也知道我這人脾氣倔,但不管再倔,我們都是一個村的。只要我們大家能夠團結一致,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防控不了的病毒。”吳老漢嘿嘿一笑說道。圍觀村民為雙方的理智行為紛紛拍手點贊。
鐵面無私的邵老漢只是奮戰在最基層一線無數工作人員的一個縮影,他們看似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但他們也是最堅定的逆行者。正是有了千千萬萬看起來普普通通的“邵老漢”,用忘我的工作,無私的奉獻,用“鐵面不通融”鑄成抗擊疫情的“銅墻鐵壁”,才保障了無數個家園的安康,才匯聚起全社會齊心協力對抗病魔的磅礴之勢。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