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縣域>

看臨猗如何打造職業農民

來源:發布者:范 娜時間:2019-12-23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各地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使“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成為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

臨猗縣2014年全面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5年來,該縣立足縣情,緊扣“精準”二字,不斷創新培育方式、優化工作流程、積累培訓經驗,探索出的理論課堂、田間實訓、外出參觀“三餐并舉”培育管理模式,獲得了上級部門的肯定,并在全國推廣學習。2016年,臨猗被確定為山西省新型職業農民精準培育試點縣,而且是全市唯一。

理論學習氛圍濃

入冬后,氣溫驟降,臨猗一些合作社里卻是一片暖意。像往年一樣,臨猗縣依托各合作社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正如火如荼。趁著冬閑,農民朋友紛紛前往各培訓點給自己充電。

“作為農民,只埋頭苦干,沒有知識和技術是不行的。不管種啥,都得先掌握知識。知識就是金錢。”在榮光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理論課堂上,55歲的周建祿學得異常認真,他在本子上記了一頁又一頁。

周建祿是廟上鄉張莊村人,家里種植了30畝冬棗,今年是他第二年參加培訓,每節課都不曾缺席。每年培訓,他不但自己主動報名,還會帶著村子里數十名果農一起前來學習。

當記者問起“為什么如此重視培訓”時,他講述了發生在他身邊的一件因缺技術而損失慘重的事件。附近一個村莊,因為果農不重視技術學習,今年的葡萄“全軍覆沒”,每戶損失一二十萬元,整村損失達千萬元。“身邊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掌握技術的重要性。”周建祿說。

去年培訓結束后,周建祿初步掌握了科學種植葡萄技術,今年開春,他把地里的一部分冬棗換成了陽光玫瑰葡萄。“家里缺乏勞動力,種成葡萄后,又建了大棚,勞動力大大減輕,我一個人就能管理10畝葡萄園。”他說,非常感謝這個平臺,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很好,既有宏觀層面的知識,又有果農迫切需要的剪枝、農資鑒別、病蟲害防治等實用課程。以后只要有培訓,他還要來參加,了解國家在果品方面的最新政策,學習更多的果品種植實用技術。

現在,周建祿已然成長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不但用學到的技術管理自家果園,指導本村果農管理果樹,而且受邀前往附近村莊送技術,幫助果農建大棚。

在臨猗縣,像周建祿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越來越多。這種紅火的場面,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

“農民不是大學生,他們的領悟能力不如大學生,所以我們的授課模式不是單純的‘我講你聽’,而是鼓勵農民課堂動腦,由授課教師與參訓學員面對面交流,通過問答的形式提高學員的理論水平。”臨猗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錢波說,他們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材的管理,結合《山西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大綱》和學員的實際需求,針對性地自編或選擇了一批科學權威、圖文并茂的部、省級規劃教材,保證參訓學員人手一套。

在培訓過程中,臨猗縣還精選培訓教師,堅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與外聘專家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各培育機構選擇教學能力強、能夠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深受農民歡迎的專家擔任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師。比如忠定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邀請的牛自勉、張文和老師,華祁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邀請的劉三軍等5名中國農科院專家,皆受到了學員的一致好評,點燃了學員的學習熱情。

各培育機構在制定課程時,充分聽取學員意見,采取學員點餐、專家配餐的模式授課。“學員想聽什么課,培育機構就講什么課,學員想聽誰講,培育機構就請誰講。然后由經驗豐富的專家根據學員的需求授課,拓展學員的視野。”錢波說。

田間實訓強操作

臨猗縣探索創新的“三餐并舉”培育管理模式中,送給農民的“第二餐”就是田間實訓。田間實訓就是在專家的指導下,由學員在實訓基地進行果樹修剪、摘葉轉果等操作,提高實踐能力。

嵋陽鎮東堡村果農徐為萍就很喜歡這種方式,“我們農民大多文化程度低,理論有的聽不明白,但實踐課大家一上手就清清楚楚。”她說,今年她在王萬保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參加培訓,其中有兩天是實訓課。在果園里,老師手把手地教,教完后,又讓學員5人一組分批剪枝。學員哪里剪得不對,老師再進行指導,講解得非常細。

徐為萍家有十來畝果樹,她說,在他們村,大多家庭是男人在外掙錢,女人在家管果園。通過這次田間實訓,大家學到了東西,并且全領會了,對于管理果園都是信心滿滿,心里很高興。“我們村的果樹大部分都是有30年樹齡的老齡果樹,針對我們村的實際情況,老師教了我們很多種剪法,可以說是一棵果樹一種剪法,喬化樹怎么剪,短枝怎么剪,老師講得特別詳細,果農都說好。現在蘋果價格低,果農都想讓果子賣個好價錢,可是沒有知識。現在有了這個平臺,大家發自內心地高興。”她說。

今年,東堡村包括徐為萍在內的5名果農前去培訓,她們一致認為,合作社給果農請的老師教得好,理事長給果農提供的服務更是讓人感動,“不光教我們學知識,掌握技術,還讓我們吃得好,合作社給大家提供了非常貼心的后勤服務。”

那么,這些培育機構是怎么確定的呢?

錢波說,他們在兼顧全縣主導產業布局、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及培訓資質的前提下,經自主申報、鄉鎮推薦、專家評審、媒體公示、市級審定,最后確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構。在2019年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育工作中,通過層層篩選,最后確定了王萬保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忠定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華祁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榮光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構。

作為全縣2019年農民教育培育基地,各合作社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動性,或邀請省農科院專家,或邀請市農業農村局專家,或邀請本地一些鄉土專家前去給學員授課。各合作社不但在學習上提供了強大的專家團,還在生活上給學員提供便利。

目前,臨猗縣4家培育機構(忠定、萬保、林紅、華祁專業合作社)入選山西省百強培育示范基地,吳中定、王萬保、王新平、鄭偉4人入選山西省百名優秀新型職業農民名錄,王萬保被授予山西省“十佳新型職業農民”稱號。

在選擇學員上,臨猗縣也有自己的原則。“我們主要堅持兩個原則來選準培育對象。一是各鄉鎮要根據分配任務,以學員庫為主,擇優選拔學員;二是要求學員遴選要覆蓋全縣14個鄉鎮,大產業(蘋果、冬棗)每村不超過5人,小產業(櫻桃、葡萄)每村不超過10人,力爭學員遴選不扎堆、不繡團。”錢波說。

外出參觀拓眼界

除了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在田間進行實操外,各培訓機構還會帶領學員外出參觀,交流學習,拓寬眼界。

從2014年開始,廟上鄉關仁村棗農田巧霞每年都要前往冬棗專業合作社參加培訓。“每年都要外出參觀,每年學習參觀的地方都不一樣。去年,我們去了陜西大荔參觀,學習人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真是不出去不知道,出去真是大開眼界。”田巧霞說,大荔光棗樹就有溫棚、暖棚、棉被棚、地坑棚。回來后,她對自家的棗園做了改進,建起了鋼架棚,一畝地收入兩萬元左右。

田巧霞家有30畝棗樹,在村里屬于最早一批種棗樹的,至今已有20個年頭。“剛開始村里種棗樹時,我是第一批建大棚的,只有幾畝,帶動全村一共建了不到二十畝的大棚。”田巧霞介紹,這幾年她不斷學習外地經驗,各種大棚也建了不少,但都沒有鋼架棚收入高。“大田棗以前一畝只能收入兩三千元,后來建了冷棚,一畝地收入一萬元左右,現在的鋼架棚收入在兩萬元以上,收入跟之前比是天壤之別。”

看著田巧霞的冬棗一年輕輕松松就能賣個好價錢,村民紛紛學習。現在關仁村一千多畝冬棗全部建起了大棚,其中鋼架棚占了一多半。

多年來,各合作社還帶領學員前往陜西白水學習蘋果種植技術,前往陜西富平葡萄種植區參觀學習,逐步改變了農民的傳統觀念,帶動農民集體轉型,抱團發展。

對于接受培訓的學員,臨猗縣摸索出“三步走”的方式來認定新型職業農民。第一步,組織報名。由農業農村局發布公告,明確準入條件,受訓學員根據要求自愿報名。第二步,鄉鎮初審。由鄉鎮組織對申請人員的技術水平、產業規模、遵紀守法狀況、示范引領作用進行初審,出具推薦函。第三步,縣級考評。由農業農村局牽頭對擬認定對象的專業技能、經營規模、生產效益、引領帶動等6個方面進行量化考評打分,根據得分排序,最終確定新型職業農民認定人選。

今年的考核評價工作分為理論考試、技能操作和專家面試。理論考試采取閉卷筆試方式進行,由培育機構聘請相關產業專家,結合產業實際進行命題,內容涵蓋職業道德、惠農政策、田間管理、整形修剪等內容。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現場實際操作的方式進行,學員分組實施,由專家先行示范,學員現場操作,專家點評,評委打分,不能現場操作的內容采用口頭問答的方式進行考核。專家面試采用專家提問方式進行。各培育機構分別組建三人專家組,學員5人一組分批進行,主評專家進行現場提問,專家組各自打分,取平均值。

理論考試、實踐操作、專家面試各為100分,三項成績皆達60分及以上者為合格。通過3個環節的嚴格考核,對考評合格的學員頒發《山西省職業農民技能證》。

5年來,臨猗縣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661人,涵蓋了蘋果、冬棗、石榴、櫻桃、葡萄等主導產業。認定新型職業農民282人,極大提升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技能水平,提高了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影響力和示范引領帶動能力,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和農業現代化建設。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