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2-23
■本報通訊員 衛明珠 王 超
巷道規劃科學、條條通達,農家小院干凈整潔、氣派舒適,坐在大門口暖暖的冬日下,永濟市栲栳鎮正陽村的農民們臉上洋溢著笑容,享受著人居環境改變帶來的幸福陽光。
近年來,正陽村始終堅持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舉措,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持續整治鄉村環境,使農村環境得到持續改善,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永濟市委書記徐志英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作為永濟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典范,正陽村名副其實。”
強壯“筋骨”
為改善人居環境蓄勢
正陽村位于栲栳鎮中部,距永濟市區8公里,全村共有1600余口人,耕地面積3800余畝,以小麥、玉米傳統作物種植為主。這里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優越,所產小麥面粉醇香勁道,而包餃子、做扯面的傳統面食手藝農民家家戶戶都會。上世紀80年代初期,村里個別頭腦靈活、意識超前、敢闖敢干的農民開始“下海”。他們充分發揮家鄉“面食”手工業發達的優勢,外出經營扯面餃子館,不少人一年下來家里蓋起了新房,成了村里的萬元戶。
看到做扯面和包餃子的手藝能掙錢,許多村民也加入了外出大軍。看到村民外出務工開飯店已有良好勢頭,村“兩委”借助“鳳還巢”計劃實施的契機,通過組建外出務工協會、大巴直送北京服務、關愛留守老人兒童、提供資金服務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增強引導服務。目前,該村外出經商開飯店從業人員已達到330余戶近千人,占全村人口的60%,店鋪遍布全國28個省市區,年帶回資金逾3000萬元,店均純收入10萬元以上,年收入上百萬元的戶也在不斷增多,“開飯店”已成為正陽村里的絕對主導產業。
大量勞動力的輸出,為村里的土地流轉提供了便利條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正陽村“兩委”因勢利導,在實現小麥、玉米傳統作物連年豐產豐收的同時,積極帶領村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通過走訪考察,積極探索產業調整方向,該村確定了以核桃、葡萄、櫻桃為主的產業發展思路。經過大量的培育引導和示范帶動,形成了櫻桃、葡萄、大蒜、核桃、大蔥等規模種植,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斷攀升,如今已達2.2萬余元。村“兩委”也借助永濟市委、政府的支持,發展了集體經濟櫻桃大棚3個,示范帶動群眾不斷從傳統低效益農業向現代高質量農業轉型發展。
今年51歲的村民閆五申,既是“洗腳離田”的受益者,也是“鳳還巢”計劃的感召者。他從2003年開始,就外出到青島開飯店,平均年收入15萬元。2017年在“鳳還巢”計劃的感召下,他經過深思熟慮,毅然放棄在青島蒸蒸日上的飯店生意,投身家鄉建設,經過3年的摸索,他陸續流轉了90畝土地,規模化種植葡萄,采用既先進又適宜當地的棚式管理加滴灌節水管理模式,使葡萄畝產量達到1500公斤,今年收入達到了160余萬元,成為返鄉致富、發展現代農業的典范,極大地提升了當地村民種植葡萄的積極性。
刷新“顏值”
讓美麗成為鄉村底色
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了,集體經濟也不斷壯大,如何刷新“顏值”,擺上了正陽村“兩委”的辦事日程。
“改善環境關乎村民的切身利益,是村里的大事、實事,也是一項難度大、涉及面廣、周期長的工程。”正陽村黨支部書記郭全全告訴筆者,“想要徹底改變村里的環境,根子就在科學規劃。”
編制能用、管用、好用、接地氣的規劃成了正陽村“兩委”首要的思考。村“兩委”先后多次外出調研,召開專題會討論、研究方案,并邀請專業人員對村里改造建設進行了全方位的科學規劃。
頂層設計拉開了徹底整治人居環境、實現小村大變樣的大幕。在永濟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陽村梯次推進實施“三步走”路線圖:凈化先行提升村容村貌、設施跟進強化基礎條件、綠化美化改善生態環境。
改造提升村巷道路。投資210萬元,修建了寬8米長2.5公里的高標準柏油通村路,達到縣級道路水平,讓巷道變街道。投資100萬元,對1.6公里的進村道路進行了路沿石鋪設和綠化帶鋪設,全面提升道路水準。投資50萬元,在道路兩旁安裝了太陽能路燈180盞;
建立垃圾運處體系。成立了共由16名保潔員組成的專業保潔隊伍,實行一天一保潔、兩天一清掃、三天一拉運,確保街巷長期干凈衛生。按照路巷責任劃分,實行分片包干管理,實施“兩崗雙責”制,利用村衛生公約和“黑紅榜”的約束激勵作用,形成了人人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上水下水提升改造。投資70萬元,鋪設4800米管道,對全村430余戶進行雙甕式廁所改造,實現全村在村戶全部使用沖水式廁所。投資50萬元,對全村480戶進行飲水改造,實現一戶一水表,安裝增壓泵兩臺,既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又滿足改廁后的用水需求。投資500萬元,建設占地1300平方米的污水處理站,建成后可日處理1500立方米的污水,實現生活污水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一級A標準;
清潔能源進村入戶。投資270萬元,政府扶持鋪設天然氣主管網進戶340戶,并為每戶配備了壁掛爐、燃氣灶等配套設施;
……
一連串大動作讓正陽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深刻體會到了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實惠和幸福。
干凈、寬敞、漂亮、方便,12月19日,62歲的村民李連枝正和孫子在自家小院里玩耍。提起近幾年村里的變化,她笑著說:“柏油路、自來水、太陽能路燈,今年還用上了水沖式廁所和天然氣,這樣舒適的生活,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熔煉“氣質”
把幸福寫進村民心底
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日子越來越紅火,環境越來越美好,村民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日益強烈。
“人民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作為村黨支部書記,郭全全始終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帶領村黨支部奮斗在共建幸福美麗新生活的主戰場上。
正陽村黨支部共有黨員51人,近年來,正陽村不斷加強黨員學習教育和各項黨內規章制度的規范執行,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村黨支部通過積極宣傳社會主義價值觀,在村民中形成了較強的集體觀念,村民年均參加義務勞動工約2500人次,為村各項建設節省資金5萬余元;倡導積極健康的娛樂觀念,投資5萬元,購買鑼鼓、旱船等文體器材80余套,創建圖書閱覽室、老年人棋牌室、書法展閱室及舞劍、扇子舞等組織,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加強公益德育建設,創新社會服務管理,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老年協會、外出務工協會,尤其是對于婦幼老弱及貧困群體重點關注,開展黨員幫扶結對工作,對162名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兒童進行全面幫扶照顧,讓外出人員安心,讓家里人放心,讓老人兒童舒心。
同時,正陽村堅持“六個一”推進文化治村,建設了一座文化大院、一條文化長廊、一處文化亭景、一個村史館、一本文明史、一支文藝隊伍,用悠久村史厚重文化和現代展現形式促進文化惠民,傳承德孝,實現了以文促治,做到了治理有效,樹立起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典范。
今年,該村又投資210萬元建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達1450平方米,集文化禮堂、村民議事廳、紅白事宴請場所、黨員活動中心、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諸多功能于一體,可同時容納1000人開展相關活動,也可解決全村留守老人的吃飯問題,提升村民參與感、認同感和幸福感。目前,工程已經竣工并通過驗收。
在提升硬件的同時,正陽村文明鄉風建設同步推進,村“兩委”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在構建移風易俗長效機制中的引領作用,舉辦了多次鄉村文化活動,比如“鄉村文明 村歌嘹亮”村歌創作評選活動,“十星級文明戶”“四好家庭”“最美家庭”“家規家訓和家風故事征集”“平安家庭”“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有效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潛移默化增強村民環境衛生意識,養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讓村民積極踴躍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管理中來。
“鳥語花香樓房新,日子越過越舒心”。正如村歌《我愛家鄉正陽村》中所唱,開啟“美顏”模式的新正陽,正在新時代陽光沐浴下走向更幸福更和諧。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