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2-10
他不是什么一級二級演員,也不是什么獎項的獲得者,更不是什么著名導演。他是稷山縣西位村農民業余劇團的一名演員兼導演,自從演了眉戶劇《日近長安遠》后,稷山汾南汾北的戲劇愛好者都曉得他,知道他就是劇中鄉長劉上進的扮演者牛棟虎。
牛棟虎自幼愛好文藝,從小就有一副好嗓子,并且表演天賦很高。少年時,他被縣劇團看中,但因多種原因沒有去成,這也成了他終身的遺憾。他愛好唱戲已到了癡迷的程度,十五六歲幫當飼養員的父親鍘草時,不小心把大拇指切了一小節還渾然不知,口中依舊梆子亂彈唱著。還有一次,母親讓他到集市買東西,途中鄰村唱戲,他一看就是一下午,買東西的事卻忘到了九霄云外。
他年輕時,就是村里文藝宣傳隊的一名骨干。他演過樣板戲《紅燈記》里的李玉和、《沙家浜》里的郭建光、《白毛女》里的楊白勞。當時,他就是十里八鄉小有名氣的唱家,唱戲是他生活里的精神支柱和動力。為了戲,成熟的莊稼他比別人遲收;為了戲,他忘了到學校接孩子;為了戲,耽誤家里的事,多次和家人產生了摩擦……盡管如此,他對戲曲的熱愛依舊義無反顧。這次,團里排演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劇目《日近長安遠》,物色劇中劉上進鄉長一角,他自薦能演好這個重要角色,接著又和團里領導到縣上文化部門找人譜曲,使劇目順利進入排練之中。排演中,有人提議,這部戲主題重大、表演難度大,作為農民劇團,希望請一個正規劇團的導演來給指導。他和劇團領導一商量,導演的費用誰出、能請得動嗎?這些都是未知數。最后這一想法作罷,他們決定:黨中央怎么說的、怎么要求的,咱老百姓盼望什么、向往什么,咱就怎么演,把老百姓的心里話演出來、說出來。
想出來容易,想演好就難了。《日近長安遠》中有這么一場戲,半坡鄉鄉長劉上進中秋節上山看望赴朝老兵。進屋后,到底讓老兵站著,還是讓劉鄉長站著,這么一個讓誰坐著、誰站著的簡單問題,劇團的人就爭論了一下午。主張讓劉鄉長坐著的人認為,劉鄉長畢竟是領導,應該坐著;主張讓劉鄉長站著的人認為,雖然他是領導,但他的資歷、貢獻無法和老兵比,應該站著,讓老兵坐著。最后,牛棟虎和劇團領導采納了后一種觀點,他們一致認為,劉鄉長為什么到山上看望老兵?一是抒發自己的初心,二是表達自己的使命,理應站著。
還有,劉鄉長看望完老兵后,老兵感動得熱淚盈眶,唱詞是“感謝你劉鄉長的情,感謝你劉鄉長的德……”就結束了。牛棟虎和劇團領導認為這樣的唱詞不妥,因為劉鄉長的行為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代表黨和政府看望赴朝老兵的,因此最終把劉鄉長的唱詞改為“大伯,這不是我的情,也不是我的德,這都是黨叫我這么做,你要感謝的話,你就感謝咱們的黨”。
在定《日近長安遠》這部戲的主旋律時,牛棟虎和曲作者寧堯銘不謀而合,都認為把歌曲《東方紅》糅合進去,是明智的選擇。特別是在這部戲快結尾的高潮處,他們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鑲嵌其中,效果特別好,凸顯出共產黨像太陽、就在老百姓身邊的意境。
今年,牛棟虎已年過七旬。鄰村時常有紅白喜事請他們演出,不管給多少報酬,他們始終保持著三不演:不健康的戲,不演;不是正能量的戲,不演;侵占別人版權的,不演。祝牛棟虎和他們農民業余劇團在振興農村文化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寬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