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2-06
記者 魏 濛

李海霞和科室同仁一起探討病人病情。 (資料圖片)
李海霞,臨猗縣醫療集團縣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
作為醫者,無論是在門診還是手術,她始終不忘身為醫者的那份責任,努力為患者送去最好最為無私的醫療診治,為病人送去最熱情最周到的服務。21年醫路的艱辛,她始終堅定并熱衷,用自己的言行和醫者的大愛,詮釋著“生命守護者”的責任和擔當。
救死扶傷 使命責任
“盡心、盡力、盡責,把救活治好每一個病人作為自己的最高榮耀。”從醫以來李海霞始終堅持著這份承諾。
心血管疾病急診、疑難、危重患者多,病情變化快。作為科室第一負責人,她總是戰斗在診治、搶救工作一線,半夜三更經常被電話喚醒趕往醫院搶救患者。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不分白晝與夜晚,不論嚴寒酷暑,病情就是命令,爭分奪秒搶救生命對她來說是一種常態,多少個垂危的生命經過她的及時搶救獲得了新生。
2009年12月的一天,已是深夜,科室剛剛收住的一位患者,出現煩躁不安、全身濕冷、意識不清、血壓很低的癥況,值班大夫難以診斷。已睡下的李海霞接到電話立即趕往醫院,經簡單詢問病史、查體,她根據臨床經驗迅速判定患者是急性心包填塞,需緊急行心包穿刺引流術,否則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但是,這項手術技術操作風險大,此前醫院的醫護人員從來沒有做過這項手術。短暫思考后,她立即請示院領導,勇敢承擔責任,決定親自為患者施行這項手術。手術過程中,她嚴格按照外出進修學到的操作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手術。十多分鐘后,手術穿刺置管成功,約200毫升的血性積液緩緩流出,患者血壓明顯回升,病情漸趨平穩。兩周后,痊愈的患者出院時高興地說,是李醫生救死扶傷的擔當,讓我重生又能享受美好的生活。
“一切為了病人”不是一句應景的口號,而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每次對急重病人的搶救都有李海霞的身影。
2017年12月26日,凌晨3時,一位中年女性因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心跳、呼吸停止。時間就是生命,李海霞以閃電的速度趕到醫院投入搶救,在確診患者為缺血性心臟病、繼發尖端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后,她有條不紊快速施措,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心臟按壓、呼吸機輔助呼吸、電復律、靜推腎上腺素、靜脈泵入硫酸鎂、糾正酸中毒等搶救治療后,患者心率、血壓漸漸穩定。當她可以歇一歇時,已是拂曉時分,新的一天工作又開始了。
李海霞已記不清多少次深夜從被窩里被喚起趕到急救現場,也記不清搶救了多少位病人,更記不清有多少個不眠之夜在搶救室度過。為了不錯過每一個急救電話,睡覺時她總是把手機放到枕頭旁邊。一有情況,她總是毫不猶豫地立馬趕往醫院搶救病人。病情就是命令!有人不理解地問她,你這么辛苦到底圖的啥?她回答說:“盡心、盡力、盡責是我的本分,我把救活每一個病人作為自己的最高榮耀。”同事們紛紛贊揚:“李主任在醫院勤勤懇懇工作了20多年,是我們醫院盡職盡責敬業的老黃牛。”
面對同事和患者的夸贊,李海霞總是說:“作為一名醫生,我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堅守崗位,雖然工作很忙碌很辛苦,但是每一次成功搶救患者,看到他們病情好轉出院,我就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
醫海求知 錘煉本領
李海霞,不僅是臨猗縣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也是我省“百千萬衛生人才培養工程”骨干精英人才,市學科技術帶頭人。2018年,她被授予運城市第二屆“健康運城,感動人物”稱號暨首屆中國醫師節“運城名醫”。就是這樣,她錘煉本領,醫海求知的腳步從沒停歇過。她認為,只有在不斷的臨床實踐過程中,保持勤學的精神,才能錘煉出過硬的本領。
為了能夠做到用最佳的治療方案、最短的時間解除患者疾病痛苦,李海霞注重臨床技術技能的學習和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臨床診治水平,總結臨床經驗。2005年,她在北京友誼醫院進修心血管專科1年,奠定了扎實的心血管臨床、理論基礎。2008年至2010年,她又跟隨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黃淑田教授潛心研究他汀類藥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先后發表論文4篇,其中國家級3篇。她還參加了北京協和醫院內科疑難疾病診斷思維培養培訓班,并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進修重癥醫學兩個月。她說,在日復一日的工作和學習中,每天都會遇到或發現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覺得自己的診療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她始終堅持“學習是為了創新思維”這一理念,每次的學習都會為臨床工作帶來許多創新,填補該院多項診治技術空白。她在該院首次診治主動脈夾層,填補了醫院該項空白,目前該院年診治該病5例以上;在縣域內率先開展急性肺血栓栓塞診治及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療,年診治該病十多例;開展了該院首例心包穿刺引流術、首次同步電復律術、首例臨時起搏技術;首先在該院開展慢性房顫患者的規范抗凝治療預防腦栓塞,使血管再通率達93%,大大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緊跟國際、國內治療指南,規范科室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治療,使患者受益,心內科也被評為省重點學科。
目前,醫院心內科在她的帶領下,正在建立基層版的胸痛中心以規范急性胸痛的診治流程。她還先后參加了西京醫院心房纖顫的臨床研究和北京阜外醫院的心力衰竭臨床研究,使來該院就診的心房纖顫患者的診療與大三級醫院接軌。
悉心呵護 重啟希望
有人說:醫生需要一個科學家的頭腦和一顆傳教士的心靈。李海霞對生命懷有深切的敬畏之情,對自己的患者從不敢有絲毫的怠慢與馬虎,她像母親呵護孩子一樣,呵護她的每位患者,從身體到心靈,從治療到預防,從住院到門診隨診,悉心呵護,給患者帶來希望。
2017年,一位患有心肌梗死的年輕患者,雖然病情恢復得很好,卻出現了抑郁癥狀。她就利用下班時間和患者聊天,鼓勵其正確對待疾病。深夜時分,患者常常打來電話,訴說胸悶難受,她總是不厭其煩地詢問、解說、安慰。半年之后,這位年輕患者終于回到工作崗位,回歸到“朋友圈”。目前,李海霞正在籌建的心臟康復中心,就是為這些患者建設一條從病人到健康人的幸福之路。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冠心病是一種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疾病,很多患者只注意急性期的治療,而忽視了平素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這大大增加了國家和個人的醫療費用。
2013年12月,一名年輕男性患者,因急性大面積前壁心肌梗死急診入院,患者反復室顫、抽搐、意識喪失,李海霞接診后立即組織醫務人員進行積極溶栓開通血管、胸外心臟按壓、反復電除顫等有效搶救措施,幾小時后患者病變血管再通,病情趨于平穩。雖有搶救成功的喜悅與輕松,但李海霞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沉重感:現在年輕心梗患者越來越多,強烈的責任心讓她又肩負起向患者和群眾宣講疾病預防保健知識的擔子。
作為一名醫生,她深知健康生活意味著什么,在查房時、公休座談會上、下鄉義診時,只要有機會,她和同事們都不失時機地宣傳健康的生活方式,細致通俗地指導群眾,提高居民的健康素養,減少住院費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為群眾的健康和醫療事業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降低臨猗群眾的心血管病發生率,使群眾少得病、不得病,有了病在家門口就能看好,這就是我和我的團隊的最大心愿。”如今,李海霞和她的團隊,肩負著醫者的責任和使命,一如既往地奮戰在護佑生命的一線。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