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發布者:時間:2019-11-21
新華社南京11月20日電(記者 王玨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國、捷克、美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內蒙古地區的沼澤森林遺址里,發現一種約3億年前的纏繞植物。與現在絕大多數纏繞植物向右螺旋生長不同,這種植物向左螺旋生長,堪稱植物界罕見的“左撇子”。
宇宙中大至銀河星系、小至中微子運動,都普遍存在非對稱結構,植物也不例外。研究顯示,現生纏繞植物里,超過九成向右螺旋生長,這好比人類中的大多數,是習慣使用右手的“右撇子”。但這種習慣右旋的習性,在遠古時期卻未必如此。
此次,研究團隊在我國內蒙古烏海市的烏達煤田里,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纏繞植物化石。這一地區原地埋藏了一片約3億年前的沼澤森林。因為一次遠古的火山噴發,降落的火山灰將這片森林三維“封存”了下來。這種保存方式與古龐貝城頗為相似,因此也被稱為中國的“植物龐貝城”。
得益于“植物龐貝城”中的立體化石結構,研究人員發現,新發現的這種遠古蕨類植物,有著不同于現代纏繞植物的生長方向。它的葉軸直徑約1毫米,兩側長有葉片和鉤狀的攀爬“觸手”,以螺旋向左的方向纏繞在另一棵種子植物上。
“有意思的是,包括此次新發現的化石在內,迄今人類找到的兩種遠古纏繞植物都為左旋生長,這與現在的情況截然不同。這引導我們重新看待非對稱性在生物演化中的角色:這種現象因何產生、在漫長的進化中又如何變化,還有待科學家尋找更多的線索。”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助理研究員周衛明說。
這一研究19日刊發在最新一期的國際知名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