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楊紅義 張曉麗時間:2019-10-29
連日陰雨的國慶小長假剛過,北部新城的星河商業街東側,一組長350米的黑色新建供熱管網已探傷合格,完成管道保溫,正在晾曬,一天后便可回填管溝,進行路面恢復。
今年9月23日開工的星河廣場集中供熱項目,將新建一個換熱站,替代原先的一個地熱井進行集中供熱,覆蓋面積達36萬余平方米。一個月后,星河廣場、星河城和星河尚品的3000余戶居民將接上大暖,告別過去十余年冬天依靠地熱井取暖的歷史。
用地熱井供暖,因“飲鴆止渴”而飽受詬病。地熱資源雖是可再生的環保資源,地熱供暖操作簡單、投入成本低,但目前我市大多地熱供暖沒有回灌井,抽上來的地下水循環到換熱站后,直排下水道,造成地下水資源浪費。同時,地熱水腐蝕性大,使得城市排水管道和污水處理系統受到一定影響。
實施冬季清潔取暖,打贏藍天保衛戰,于中心城區而言,就是優先發展集中供熱。在市冬季清潔能源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今年我市的集中供熱工程由市能源局協調統籌、城市管理局組織實施,通過擴網工程和替代地熱井,對中心城區4.5萬住戶進行集中供熱改造。工程竣工后,將為中心城區新增加約500萬平方米供熱面積,占全市集中供熱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同比增加20%。
中心城區清潔取暖全覆蓋,是要通過集中供熱達到資源節約、節能降耗的目的。總投資約1.5億元的我市2019年集中供熱改造工程,新建換熱站33座,新增供熱管網約19公里,將替代地熱井10個,新入網小區(單位)60余個。據專業人士測算,單是今年新增的50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面積,就可節約標煤2.5萬噸,減少排放煙塵1000噸、二氧化硫212噸、氮氧化物185噸、二氧化碳6.5噸,為預防和減少霧霾的產生提供堅強支撐。
與供熱面積大幅增加相匹配的,是相對超前的供熱能力建設。目前,作為集中供熱主要熱源的關鋁熱電廠的2號熱電聯產機組也完成背壓改造,3臺背壓式、1臺高背壓式機組提供熱源,管網開始注水、蓄勢待發。此外,位于城西的市熱力公司調峰熱源廠已完成設備檢修保養,作為備用熱源,時刻準備應對用熱高峰的到來。
不可否認,今年的4.5萬戶改造,是中心城區集中供熱連續多年排浪式建設后留下的最難啃的骨頭,是集中供熱全覆蓋的“堅中之堅”。在寸土寸金的城中村建設換熱站,在成熟小區新建供熱管道,其困難都不言而喻。由市熱力公司承擔的供熱全覆蓋工程,在老城區紅旗街段就長達3.4公里,施工環境非常嚴峻。
曾經,晉建熱電公司與位于貨場西路的圣錦天合小區物業方面協商,在小區內新建一個長25米、寬11.5米的換熱站。不料,在該公司已完成測繪、圖紙設計、設備訂購等工作后,小區提出要將換熱站位置調整到小區圍墻以外,并將寬度縮減到9米。一下子減少50平方米面積,讓準備開工的晉建熱電公司措手不及?;剡^神來的晉建熱電公司才發現,小區圍墻外就是綠線,禁止新建建筑物!無獨有偶,錦繡花城南區的集中供熱工程,因為與其僅有一墻之隔的海天花苑小區,不同意從本小區已通大暖的管道上連接而擱置。目前,這個“腸梗阻”項目正在努力協調中,近期可取得進展。
攻堅克難,屢建奇功。星河城換熱站的建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項目籌備之初,對于在哪里新建換熱站這一問題,星河城的回答是“沒位置”。但經過晉建公司人員與其多次協商,星河城主動提出將位于星河商業街的一間200平方米的超市騰出,用于換熱站的建設,同時主動關閉了已使用多年的地熱井,保證了工程的順利推進。
“對集中供熱項目,我們能源局高度重視、積極協調,及時提供各種政策支持。”市冬季清潔能源工作領導組辦公室主任、市能源局局長付剛說,“截至目前,中心城區集中供熱工程已完工80%,預計10月底全部完工,下月初進入集中供熱前的設備調試和試水階段,中心城區今冬的清潔取暖攻堅戰取得完勝。”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