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19-10-14
沒有槍林彈雨的宏大場景,沒有戰場搏殺的壯烈悲情,沒有視死如歸的豪邁激蕩……直接將視線聚焦于一位老兵胸前的共和國勛章上,以刀為筆,飽含深情,刻就民族英雄的精神底色,仿佛讓我們又一次回到了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看到一個個為國奉獻甚至犧牲的熱血忠魂。
這就是楊琦的版畫作品——《見證·熱血鑄就》。
前不久,第13屆全國美展版畫作品展入選名單公布,《見證·熱血鑄就》赫然在列。作為運城唯一入選的版畫作品,在我市書畫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幅令人震撼的作品,讓人們對作者楊琦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記者 景斌

英烈之后寄情深
《見證·熱血鑄就》從作品構思到素材選擇,再到創作成功,楊琦耗時一年之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早在去年年初,楊琦就有了參加國展的打算。既然有著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宏闊背景,楊琦將目光鎖定在那些為了新中國英勇抗戰的老兵身上。
為什么會選擇老兵?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楊琦是根正苗紅的革命先烈后代。爺爺楊壽山在淮海戰役中英勇犧牲,他總想用一種特殊的方法表達對烈士爺爺的懷念。
小時候,楊琦經常聽老人們講起爺爺的事跡。
1919年,楊壽山出生在夏縣廟前鎮王峪口村。1938年,日軍侵占夏縣,殺人、放火,同胞遭盡欺凌。熱血青年楊壽山義憤填膺,在中共夏縣地方黨組織的指導下,他參加了犧牲救國同盟會,積極投身抗日救國洪流,并于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楊壽山加入了太岳軍區部隊,轉戰太行山,并鼓勵好兄弟楊德山、張學斌在家鄉組建成立了抗日游擊第十支隊。楊壽山在對敵斗爭中,政治覺悟不斷提高,1943年先后任太行四分區民運干事、軍法干事等,1945年擔任平順縣獨立營副政委。
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已升任團長的楊壽山奉命參戰。這次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不幸的是,楊壽山在這次戰役中壯烈犧牲,年僅29歲。至今,楊壽山同志的光榮事跡,還陳列在江蘇徐州的淮海戰役紀念館內。
一張遺像、兩封家書、三個不同時期更換的烈士證、五次部隊嘉獎通知……這些斷斷續續的記憶,不能了缺楊琦對爺爺的懷念之情。之后,他在《河東烈士》上找到了有關爺爺的記錄,又在網上搜索到很多有關淮海戰役時爺爺所在部隊的信息。2008年,楊琦和家人專程前往淮海戰役紀念館瞻仰爺爺的豐功偉績,對爺爺的生命軌跡有了更多的了解,對先輩們英勇奮戰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感受:正是大批先烈浴血奮戰、為國捐軀,才有了不斷強盛的新中國。
作為英烈后人,片言只語的歷史記錄只能加深對先輩的無盡哀思。作為畫者,創作作品寄托對烈士爺爺那一代軍人的崇拜情感,成為楊琦魂牽夢繞的一個心結。
這個心結需要一次歷史與現實的對接。
心懷崇敬訪英雄

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在京舉行,在受邀出席閱兵活動的民族英雄當中,一位老兵引起了楊琦的注意,這位老兵名叫符隆前,1923年生,原國民革命軍73軍77師229團炮兵連戰士。1946年,部隊裁軍整編,他退伍回家。回鄉后,他多次參加剿匪戰斗。1949年,符隆前守衛能灘吊橋,讓解放軍二野劉鄧大軍順利過橋入川,解放大西南。
這是一個真正經歷戰爭洗禮的英雄,在胸帶勛章的符隆前身上,楊琦仿佛看到了爺爺的影子。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個宏大的背景下,楊琦的表達欲望再一次被激活。
老兵是否還健在?同不同意創作?從網上查閱資料,并沒有瀏覽到他逝世的消息。楊琦決定,還是到他老家走一趟,親眼見證英雄,實地挖掘素材,創作才有激情,作品更有深度。
今年4月,楊琦心懷崇敬,急切地踏上了尋找老兵符隆前的行程。
符隆前的老家在湖南瀘溪縣洗溪鎮峒頭寨村,距離運城一千多公里。楊琦先是坐大巴到河南洛陽,然后從洛陽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才到瀘溪縣所屬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后,他又轉乘出租車,來到峒頭寨村。
進村一打聽,熱心的村民把楊琦領到了老兵家。雖然見到的是陌生人,但符隆前熱情的接待讓楊琦十分欣慰,“老兵快100歲了,但身體很硬朗,待人很熱忱,我感覺就像回到了自己家”。
一天的采訪,一夜的長談,老兵符隆前穿上掛滿勛章的粗布軍裝,為楊琦講述了一個個戰斗故事、一個個英勇的戰友,講到情深處淚眼婆娑?!斑@些軍功章不應該是我個人的,是我們班、我們連的,更是千千萬萬個為國犧牲的戰士們的”。
一個真實健在的英雄符隆前,一個寫進歷史的英雄楊壽山在此刻發生碰撞、高度重合。
一來回七天,楊琦克服了難以預料的困難,但能夠見到老兵,他覺得一切都值了。
回運之后,采到的素材經過沉淀,楊琦決定用具有滄桑感的黑白版畫進行創作。他突破傳統版畫技法,創新表現形式,聚焦放大那幾枚有靈魂的勛章,以刀為筆,意形兼顧,一氣呵成。
評委會專家評價《見證·熱血鑄就》:“在畫面的風格、語言上,整體采用抒情式綿密的超寫實表現手法,讓刻刀碰觸每一個細節,將每一個局部在虛實中慢慢凸顯出來,讓觀賞者獲得了極大的視覺審美和心靈震撼。在畫面的整體統一上,采用‘暗角’原理,如舞臺聚光效果般重點刻畫核心范圍而簡化‘四周’區域,讓畫面具有渾厚的藝術效果和視覺張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作品的深厚內涵。”
崇德尚藝結碩果
全國美術作品展是中國美術界最權威、規模最大的頂級展覽,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5年一屆。入選的難度,可想而知。能夠入選,也是對創作者水平的一個肯定。
楊琦的藝術之路是在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中蛻變升華的。
父親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對繪畫很有研究。受父親的熏陶,楊琦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涂鴉,1991年考入山西省藝校深造,開始系統地學習版畫技法。
楊琦的衣柜里至今還有珍藏著一件軍綠色的短袖衫,那就是軍人出身的李曉林老師送給他的。這么多年過去了,搬了多次家,但那件短袖衫卻一直帶著。在校三年間,李曉林老師在生活、學習上給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袄罾蠋熞缘禄?,以藝立人,是我藝術情操、務本修德的指路人。他的人品和學養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苯涍^老師的精心培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1994年,楊琦的畢業創作《解放太原》,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轟動了省藝校。
1995年,22歲的楊琦首次在運城舉辦個展。書畫前輩王陸老師特意為他寫了序言。他傾其所有,展其所學,得到了運城書畫界人士的褒獎。
在美術這個大范疇中,版畫只是一個門類,藝術的海洋寬廣而深邃。工作在運城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遺存,讓楊琦再次深切感受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憑借多年的素養積累,楊琦不斷突破自己向更廣闊的藝術領域探索。
“本立道生。傳統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階梯,也是務本的要務,學好傳統、用好傳統,是創作的必由之路?!薄皠毡九c修德互為表里,談務本離不開修德,修德也是務本的基礎,是另一種形式的務本?!毕鹊潞笏?,精藝弘道,楊琦扎根傳統,深受河東文化精髓的濡染,與幾位頗有建樹、志同道合的書畫家經常交流切磋,打造運城書畫名片,組成“河東八友”,走軍營、入企業、進校園,為道德模范樹碑立傳,贏得社會廣泛贊譽。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崇德尚藝,將是他不懈的追求。
名家點評
★謳歌時代華章,熱血鑄就輝煌。
運城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楊光漢
★號角猶在耳,鐵甲鑄軍魂。
運城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衛立鈞
★我不懂版畫技法,但看了楊琦入選第13屆全國美展的版畫作品,頓覺一種熱血與滄桑之氣撲面而來。細讀幾個功勛紀念章的字樣,明白這件作品是從生活中來,它讓人耳邊想起隆隆的炮聲與喊殺聲,它在提醒人們不能忘記歷史,也是告訴同行們藝術家要有社會責任感。
運城學院原美術與設計系主任 劉學生
★幾枚安靜懸掛胸前的軍功章,遮掩不住衣襟后面熱血胸膛中依舊澎湃著的豪邁英雄氣概!作品由小見大,讓我們讀懂了“筑成我們血肉長城”的精神所在——所有犧牲的和幸存的無畏軍人、所有愛國的廣大民眾,在統一戰線旗幟下凝聚起來的抗擊外來侵略者的不敗精魂!
運城市作家協會主席 李云峰
★凝視著楊琦老師的這幅版畫,我似乎感覺到在這一枚枚閃爍著光芒勛章的背后,站立著的是一位用鋼鐵鑄就著的戰士,我不得不肅立著向他致敬!
運城市舞蹈家協會主席 翟瓊
★不見楊柳面,處處蕩春風。作品的藝術境界可謂含而不露,隱忍不發,于無聲處聽驚雷?!兑娮C·熱血鑄就》構思巧妙,刀語精致,含蓄婉轉,余味無窮。
運城漫畫協會會長 衛行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