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大河灣>

爺爺的故事——獻給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9-25

□翟海珍



“家有一老,鎮宅之寶”我家有兩位德高望重,年近百歲的老人。爺爺99歲,奶奶97歲且均身體健康,這是我們全家人的幸運、福氣和驕傲。

我兩歲多就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我懂事后,爺爺一有空閑就給我講他的故事,有的講了好多遍,有些是聽奶奶講的,還有些是我們親身經歷的,因此,爺爺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最讓我動情的故事是爺爺的孝道。爺爺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我的大爺爺在外地工作,二爺爺一輩子不理家事,老爺爺晚年多病,幾年大小便都在床上,基本上靠爺爺侍奉,還有奶奶、大老姑照顧。但爺爺從沒有怨言,還總說他兩個哥哥的好處。我的二爺爺沒有子女,晚年在村里當飼養員,有一晚突然中風不能下床,爺爺得知后,二話沒說把二爺爺接到家里,幾年如一日照顧著二爺爺,直到他下世。我總覺得爺爺太辛苦了,爺爺卻說老哥如父,應該的。

最讓我驕傲的故事是,爺爺參加過解放運城戰役。1947年歷時一年的“三打運城”爺爺都參加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一是原王莊戰役,爺爺拉著火炮從運城往三管撤退,半路上爺爺想到地里揪點苜蓿喂牲口,被部隊首長擋住了說“喂牲口用部隊的東西喂,不能動老百姓一草一木”。爺爺說:“這就是解放軍的群眾紀律,群眾哪能不擁護。”二是平陸縣杜馬阻擊戰,在平陸賢良村山上,解放軍一個排最后犧牲得只剩下4個人,就是這4個人堅持到最后,并俘虜了一個營的國民黨軍隊。爺爺說“這些犧牲的戰士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勝利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三是解放軍對待俘虜的事情,杜馬阻擊戰時,解放軍俘虜了50多個國民黨軍官太太,解放軍對她們的人、財、物一點不動,還給她們吃飯,并派專人把她們送過黃河和家人團聚。爺爺說:“這就是共產黨的好政策,難怪國民黨整師、整軍的部隊向解放軍起義投誠。”

最讓我感到幸福的故事是,爺爺為村民兌換小麥新品種。1953年,縣政府讓村里選一戶種田能手,試種蓖麻4號小麥新品種,村里選中了爺爺,最后畝產達到400斤,獲得大豐收。爺爺把大部分小麥交給了縣種子部門,留下的換給村民做種子。當時村里規定一斤三兩小麥換一斤種子,爺爺堅持一斤換一斤,爺爺說:“是政府給我提供了新品種,才能有大豐收,我咋能多要鄉鄰的糧食”。

最讓我自豪的故事是,爺爺為村民修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土地下放,農民種地積極性空前高漲,大車、小平車幾乎家家都有。村東有一條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于是爺爺用小平車從村加工廠拉爐渣墊路。當時我已七八歲了,就跟在爺爺后面推車,累得滿頭大汗,我說:“爺爺,這是大家的路,為啥讓我們修?”爺爺說:“修路是好事,不光為別人,也是為了我們自己,我們家天天也要走這條路。”爺爺的話使我深受教育,于是我跟在爺爺后面用力推,雖然很累,但心里很自豪。

最讓我銘記于心的故事是爺爺的勤勞節儉。爺爺11歲輟學回家種地,他肯干善學,十五六歲就把地里的粗細活都學會了,就這樣一直干到92歲。爺爺干活肯出力氣,不管是給自家干、給鄰居干,還是給集體干都是一個樣。爺爺當了22年生產隊隊長,有些隊員不愿意跟著爺爺干活,因為他出工早、收工遲,中間休息少。爺爺知道有人有意見,但他就是一根筋,多少年如一日地堅持著。

爺爺說:“干一天活,出幾身汗,不得病、吃飯香、睡覺甜,多美。”爺爺就是把干活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他從來沒有叫過苦、喊過累。爺爺不僅勤勞,還十分節儉,他把節儉當做興家致富的美德。多次給我講我們村誰家是靠勤勞節儉發的家,誰家是因好吃懶做敗了家。有幾件小事對我影響很深,一件是我上小學時候的事情,一次中午飯,我不慎將饅頭掉到地上,一看臟了就不想要了,但是被爺爺看見了,他馬上從地上撿起來,吹了吹就要吃,我說:“都臟了不能吃。”爺爺說:“咋不能吃,前幾天你還背‘粒粒皆辛苦’,每粒糧食都是用汗水換來的,要珍惜,節約要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聽了爺爺的話,我認識到自己錯了,就從爺爺手里把饅頭拿過來,一口吃了下去,爺爺高興地說:“這就對了。”

另一件事就是節約用水。爺爺每天早上洗完臉不讓我們把水倒掉,下工回來還要用它洗手。一個星期天我回家,看見爺爺正準備洗手,我一看盆里的水有點臟,要給他換水,爺爺攔住我,說:“這水還能洗手呀。”我說:“村里自來水又不收費,給你換一盆干凈的。”爺爺嚴肅地說:“不是收費不收費的事,沒有水人就活不成了,國家號召節水多少年了,一人一天節約一盆水,能節約多少水,每人每天浪費一盆水,要浪費多少水。”我懂得這個道理之后,于是我也蹲下來和爺爺一起洗了手,爺爺滿意地笑了。

還有一件事,就是爺爺的鞋子補了又補,爺爺說這是跟解放軍學的。爺爺有一套補鞋工具,有一次,我一只鞋前面破了個洞,爺爺要給我修補,我說:“補的鞋子太難看,同學們會笑話,我不穿。”爺爺沒辦法,說:“我給你補好,等你長大了再穿。”參加工作以后,有一次回家剛進門,一只鞋后跟釘子掉了,爺爺說:“趕緊脫下來我給你修修。”爺爺給釘了三個釘子,我就舒舒服服地穿上了。爺爺說:“當年給你補的那只鞋還給你放著,你一并拿走吧。”我知道爺爺是教育我要艱苦奮斗,我笑著說:“我一定把它留著,用它教育我的女兒,也要艱苦奮斗”。

最讓我佩服的故事是爺爺的嚴于律己。農業合作社后,爺爺連續當了22年的生產隊隊長,多次到縣上給集體辦事,他沒有到食堂吃過一次飯,每次自帶干糧。沒有住過一次旅店,都是在汽車站或火車站候車室度過,他是想為集體省幾元錢。吃食堂飯時,一些隊干部都在食堂吃,爺爺總是和社員一起排隊買飯。爺爺90歲時,給別人棉花地干活,當天是陰天,掌握不住時間,中午回家吃飯,一看表早回了一個小時,下午兩點鐘爺爺就要下地干活,奶奶擋住說:“這么熱,都是三點鐘才上工,你去這么早干啥?”爺爺說:“上午我早回了一個小時,下午要給人家補上。”從我記事起,就深深感到爺爺心里只有他人和集體,唯獨沒有他自己。

最讓我受教育的故事是,爺爺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爺爺沒有上過幾年學,但他看過很多書,小時候,爺爺經常給我講《空城計》《草船借箭》《司馬光》等好多故事,使我受益匪淺。農村實行責任制后,爺爺讓二叔給他訂了一份《山西農民報》,這份報不僅有國家大事,還有爺爺想看的農業科技知識,爺爺學得很認真,并把學的知識和種莊稼結合起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爺爺地里種的棉花、小麥、玉米每年在村里總是最好的。我們家在村加工廠有一畝地種的棉花,棉花長勢好、結桃多、產量高,過路的人總要到地里看一看,并伸出大拇指點贊。

上世紀八十年代,縣政府號召種蘆筍,爺爺已經七十多歲了,他還讓二叔到縣科委領取有關資料認真學習,自己種了二畝青蘆筍,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畝產純收入達兩千多元,本村和鄰村不少人都到地里請教。前幾年,我們把爺爺奶奶接到城里住,爸爸和二叔給爺爺買了好多書讓他看,爸爸訂的報紙和雜志,送到家里第一個是爺爺看,奶奶總是說:“老看啥哩,對眼睛不好。”爺爺笑著說:“不學習就啥也不知道了,活著還有啥意思。”他經常對我們說,你們年輕人要好好學習,只有學習好,才能工作好。

爺爺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些故事深深影響著我的人生,是我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準則。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