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史耀琪時間:2019-08-20
大禹神工何處有,壺口南去有龍門。河津是千古佳話“禹鑿龍門”的發源地。“禹鑿龍門”之后,大河暢流,兩岸安瀾。
時至今日,河津市黃河禹門口,各地游人紛至沓來,在明媚的陽光下,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置身古耿大地,兒童玩耍的嬉笑聲,舞者們靈動飄逸的倩影,干部群眾奮發向上的干事激情……讓人時刻充滿著溫馨的幸福感。
2018年以來,河津市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楓橋經驗”,努力發揮好“楓橋經驗”在服務工業轉型升級、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化解矛盾、鞏固基層政權中的重要作用,在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和諧穩定帶來的幸福生活。
一個調解員就是一面“旗幟”
河津市小梁鄉劉村,人口1570人,以發展種植葡萄為主要產業。多年來,村風淳樸,是大家公認的平安宜居家園。走進劉村,村容村貌整潔優美,公共設施完善到位,村民們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這樣的宜居家園離不開該村民調主任張江生的辛勤付出。
“群眾只要有糾紛,絕不能推諉、敷衍了事,如果不能公平公正地解決,就有可能激發矛盾。”張江生介紹說,自2006年擔任該村民調主任以來,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守護公平,有求必應,化解糾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村組,解決在萌芽狀態,現在只要村民有糾紛,就會直接找到他,他也成為村里人民調解的一面“旗幟”。
2017年,由于蒙華鐵路建設征地賠償,村里兩個親兄弟因分配出現爭執,雙方經過多次協商無果。張江生在了解到情況后,立即找他們的親朋好友,介入開展糾紛調查調解工作。經過調查了解,2016年蒙華鐵路征地賠償下來后,兄弟倆不知怎樣分配好,不斷發生沖突。經過民調組和村委會協商,矛盾一日不解決,賠償款就不能放下去。面對矛盾,張江生首先穩定雙方情緒,溫言相勸,并依法依規講解,指出各類賠償共20余萬元,兄弟兩個應該分,家里的老人更應該分。經過多次協商,意見達成一致,老人分得8萬元,剩余的兄弟兩個均分,糾紛也圓滿解決。十余年來,他為群眾調解矛盾糾紛100余件。
在河津,像張江生這樣每天奔波在基層,為群眾調節矛盾的人民調解員目前已有727名。同時,河津市還不斷加強調解網絡建設。按照“六統一”“四落實”的要求,對全市各級調委會和調解中心進行規范化建設,全部建立接待窗口、調解室,實現組織機構、制度、流程全部上墻,做到牌子、徽章、工作簿冊等配備到位,并向各村撥付資金,支持農村“兩會一隊”建設,打造平安鄉村。強化交通事故、醫患糾紛、環境污染、勞動爭議、村企矛盾、征地拆遷等7個行業性調委會的調解職能,在具備條件的企事業單位也積極建立調委會,進一步擴大了調解工作覆蓋面。為市鄉兩級調解中心選聘11名專職人民調解員,積極吸收已退休的法官、警察等法律專業人士參與人民調解工作,進一步壯大了調解員隊伍。目前,河津共建立調委會187個,其中市級調解中心1個、鄉級調解中心9個、村(社區)調解室162個、行業性調委會7個、企事業單位調委會9個,基本形成了一個調解員就是一面“旗幟”的人民調解工作方法。
基層黨組織就是群眾的堅實“靠山”
“北方平村可以說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黨建樣板。”河津市政法委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說,當下基層社會矛盾多數都來自于黨組織“軟弱無力”的村,群眾有事找干部,干部卻不理不睬,長此以往,造成的結果就是群眾對黨員干部不信任,矛盾也會越來越多。
和諧出自一點一滴,平安始于一舉一動。河津市以“黨建質量提升年”“黨建質量深化年”活動為契機,將黨建工作與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結合起來,大力推行“三基建設”,建設“三四”機制,集中整頓農村軟弱渙散黨組織,向軟弱渙散黨支部選派駐村工作組和第一書記,從嚴從實進行整頓,建強村級班子,不斷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北方平村是河津市的一個人口大村,緊鄰鎮政府,外出務工、流動人口較多,矛盾糾紛也不可避免。但是,多年來該村黨總支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連續多年獲得文明和諧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精神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2015年7月14日早晨6時,有村民給北方平村黨總支書記袁增民打電話說,村里排水渠出現堵塞,積水亂流,部分積水已流入村民院內。他趕緊叫上村委會主任和包片干部,急匆匆前往現場進行查看,只見一米多深的排水溝泥濘不堪,雜物、垃圾堵塞在排水口,經過對雜物清理,積水還是下不去,水位不斷上升。
“這樣不行,得打開排水管道上第二塊石板,肯定是石板下的主排水口塞住了。”有著20年基層工作經驗的袁增民說著,便立即找來工具,與現場人員一起掀開石板,清理主排水口堵塞的塑料袋、磚塊等垃圾。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疏浚,排水溝終于疏通,積水一瀉而下。
多年來,該村干部分工明確,立足本職,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第一時間為村民解決難題,在群眾中樹立了良好形象。像遇到排水溝堵塞這樣的事情,村民只要一個電話,立馬就可以解決。在治保工作方面,該村也嚴格實行網格化管理,居民組長是居民組第一責任人,居民組長解決不了的事,上報給包片干部,包片干部解決不了,上報給民調委員會和村委會解決,使村民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同時,該村還成立了巡邏隊,每天晚上5個人輪流進行巡邏,保障村民安全。
同時,河津市還不斷健全規范運行機制,嚴格落實矛盾糾紛排查報告、調處登記、聯席會議、責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堅持每月召開協調會議,分析研究全市矛盾糾紛總體情況,協調推進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對下級調解中心上報的各類矛盾糾紛,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實行“統一受理、梳理分類、歸口調解、依法調解、限期調解”,綜合運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多種調解手段,及時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19年上半年,該市共調處糾紛2141件,有效預防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一件件民生實事鑄就和諧穩定之基
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只要緊緊圍繞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踏踏實實地解決百姓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矛盾問題就消除在萌芽狀態。河津市圍繞全面建設開放智慧綠色文明幸福新河津的奮斗目標,著力打好“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文化興市”三張牌,用一件件民生實事潤澤百姓心田,夯實和諧穩定之基。
2018年8月7日,河津市政務服務中心正式啟動運行,實現48個單位集中辦公,370多項審批事項“一站式”辦理,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簡化審批手續,提高服務效能,努力做到“最多跑一次”“只進一扇門”。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手段,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努力做到“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
“自從有了便民服務大廳,我們跑腿少了,事情也一下就能辦完。”城市有綜合性的政務服務中心,在農村也有以村為單位的便民服務中心。在河津市西磑村,說起村里的便民服務大廳,村民們也贊嘆不已。在該村無論是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等各類服務事項,村里都積極主動為群眾集中辦理,并免費為群眾講解政策、填寫資料、復印材料等,讓群眾辦事不出村,不跑冤枉路。同時,村里還建了微信群,不時給群眾轉發各項惠民政策、法律知識等。
此外,河津市還以法治為本定分止爭,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一村一警”和“雪亮工程”,引導農民群眾自覺守法用法。以德治為先春風化雨,以“一約四會”為載體,大力開展鄉風、村風、家風建設,通過新鄉賢、道德榜樣、村規民約、家訓家風、生活禮俗的教化作用,在農民樹新風、揚正氣,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評、事事有人管”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以河津本土特色干板腔為依托,舉辦法治宣傳干板腔專場晚會,在各村進行巡回演出;將汾濱街打造成法治宣傳一條街,將九龍公園打造成法治宣傳公園,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逐步在馬家莊、劉村、堡子溝、伯王等村,打造法治宣傳巷道或法治宣傳小游園,著力提升老百姓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
加強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健全聯席會議、分析研判、工作臺賬、教育培訓、督導考核等制度;推進網格精細化管理,將全市農村(社區)劃分為771個網格,推廣“精細化管理、多元化治理、現代化服務”的網格精細化管理模式,基本實現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居民有事找網格長已成為習慣。創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依托三級綜治中心建立心理服務中心,組建了一支38人的心理服務志愿者團隊,形成了集政府力量、專業力量和社會力量于一身的工作合力。
察民情、知民意、解民憂、惠民心,把每一件小事、實事都辦到群眾的心坎上,平安和諧便會順水而至。而今,河津處處洋溢著大發展的氣息和昂揚向上的澎湃動能,41萬河津人民處處能感受到平安帶來的歡樂祥和和幸福溫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