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楊啟鰲時間:2019-08-07
我與共和國同歲,70年來,共和國有多少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我就有多少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我與共和國一起成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祖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個人及家庭也同全國一樣在發展、在變化。
在住上:舊貌變新顏
房子,作為一個人、一個家庭安身立命的住所,從歷史到現實都是人們對生活的基本要求。70年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標準,住房的變化就勾勒出了一部社會發展史。
1970年,我結婚時在老人的安排下,我和弟妹們住在一個院子里。1980年我被省委組織部批準轉為國家干部后,自力更生,劃了新院基,蓋起了土木結構的房屋,分別給兒子結婚成家。2001年在單位落實科技干部政策,將妻子、兒孫戶口遷到運城市內,在單位集資建房中,購買了一套單元樓房。在2007年至2019年這十二年間,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經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各自均在運城市區購買了新式的商品樓房,在城里都有了自己的家。我的三個弟弟均在運城市、臨猗縣城購買了新式樓房,其中兩位弟弟在家鄉建蓋了兩層樓房,在全村都是名列前茅的小康人家。我對家人說:“咱們趕上了好形勢、好政策、好時代,我們一定要珍惜??!”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將過去的舊潞村,建設成了大運城。如今的運城市,各單位高樓成地標,美麗的商品住宅小區遍布運城市的各個角落。過去傳說“樓上樓下、點燈電話”的夢想現在早已經成為現實。我們尊村引黃的“一局三院”里,僅引黃局南家屬院,過去是個舊庫房破爛石料場地,沒人煙的落后死角空閑地方,李澤亮局長帶領全員,積極苦干,集中改造,加快建設,現在發展為7幢樓房,7號樓建設發展為電梯樓,全院由過去落后舊貌,改變為一個優化、綠化、美化、凈化、香化、亮化建設成了一個公園式的家屬院,由過去居住90余戶發展為現在280余戶人家。
在行上:速度突飛猛進
過去出門全靠兩條腿走路。昔日的木推車、牛車、毛驢車、騾子車、架子車、自行車已被祖國在改革開放中各類摩托車、電動車、家用轎車等先進的現代化交通工具所替代。
交通工具的變遷,記錄了人民生活前進的腳步和節奏,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
我們尊村引黃的“一局三院”里,過去除過局領導配有小車外,局機關和三個家屬院僅有兩三輛小車。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僅我們引黃局南家屬院,現在發展為一百多輛小車。離退休老干部、家屬院里男女老少出行開上私家車,想走哪里,就走哪里,真方便。像我們六七十歲的老年人,帶上運城市政府優惠的“敬老卡”出門免費坐上公交車,自在方便,真是開心呀!
再說我個人,六七十年代,我在家里是老大,和二弟拉上小平車,從我家步行到距離35華里遠路的虞鄉鎮排隊交錢購買燒火做飯的黑煤炭,來回走七十華里路,把炭拉回家中,累得躺在土炕上得休息半天。
I975年9月,臨猗縣委抽調我到當時的孫吉公社南胡大隊下鄉擔任工作隊長,騎上自行車從家中到臨猗縣城需要兩個半小時,騎車五十華里路。到縣委接受工作任務后,又騎著自行車經過臨晉鎮上高徒坡,實在累得渾身冒汗,蹬車輪子乏得兩腿發軟,下了自行車,坐躺在一個土堆旁邊歇一會兒,緩口氣,繼續騎上車子往前行,過了孫吉鎮到了南胡村,已經將近黃昏,計算了一下,騎上自行車將近一百來里路了,己經是口干舌燥肚子饑,全身乏得沒一點勁了。
l974年,我被縣委抽調在臨猗縣廟上鄉山東莊下鄉擔任工作隊員,搞社教運動。在政審中,領導安排我和陸國良前去北京市某部隊搞外調,乘汽車到運城坐上綠皮火車到太原市快時行程I0個小時,辦了手續,又坐上綠皮火車,快者也得行程13~15個小時,從運城上火車到太原,再到北京,共行程l770里路,快者行程21個小時,慢者需24~25個小時。坐上火車一路上顛簸搖晃,一站一停,坐一路火車到北京后,人腰酸背疼,四肢發麻,骨頭架子好似散了一樣,受苦、受罪?。≌缑耖g傳說的:“好出門不如待在家?!?/p>
2016年9月,我的孫子楊宇博高考被太原理工大學錄取,宇博讓我這當爺爺的陪著他父母親一起送他到太原入學。第二天,我們三代四人前往運城北站。兒子孫子在候車大門自動售票機上拿到車票,我們四人穩穩進入動車車廂,坐在位上幾乎感覺不到列車從靜到動的變化。就沒覺著,從運城到太原,只用了一小時五十分鐘,我真感慨動車的快捷方便啊!
2017年國慶節期間,二兒子開上小車送我到了運城飛機場,大兒子安排陪同我,從運城市坐飛機經過南京到達廈門機場,又到福建龍巖、古田,三千多里路程坐上飛機,僅用了四個來小時就到了。既快、又穩、又方便。坐在飛機上,空姐溫和的微笑服務,機艙里整齊清潔,衛生干凈,服務態度一流,使人感覺非常舒服、開心。好似神仙在空中駕云,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在用上:手機玩轉一切
當年大家夢想中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痹缇蛯崿F了。隨著時代發展,智能手機應運而生,我的弟弟、妹妹們和他們的孩子、孫子、外孫女全都用上了智能手機。去年女兒也給我買了一部智能手機,四弟和妹妹春葉讓侄兒楊鑫等推選我為微信群主,并讓楊鑫給我手機建立了“楊家將”微信群,參群共35人。每天忙得很,大家發的信息豐富多彩。經學習后,我也玩開了“微信”。用微信交朋友,用微信發短信,用微信看新聞,用微信給《運城日報》《運城晚報》《鹽湖文學》等報刊發文稿。我光讓朋友打印微信中有教育意義的資料就將近十萬多字,厚厚幾本子。除了通話、發短信,還能旅游照相,計算數字。去年二兒子和兒媳與移動公司聯系給我房間安裝了寬帶、智能網絡。2017年國慶節大兒子陪我坐飛機到南京、廈門、海口三個省的各景點旅游,路途上吃、住、行、游玩,全是用智能手機付費,太方便啦!
我在寫書期間,2017年冬季,長孫楊森在河北邢臺大學要寫“家風家規”方面的論文,夜晚8點半打來電話,要看我的家書,經我到方正印捷圖文快印公司聯系服務員幫助將我U盤中的家書從電腦上通過互聯網直接發到長孫手機上,又將他寫的“讀爺爺家書”感想發到我手機中,便于我編輯家書所用,真是太方便了。
我在匯集家書中,需要孫子宇博寫的“看爺爺家書”后的體會,宇博就從他手機中轉發給我,我復制粘貼到微信,再粘貼到書中瞬間就搞定了。
今年過年期間,我的書稿匯集到了后期階段,但外孫女薛冰潔在英國留學是不放春節假的。我從微信中給女兒發了短信,女兒又發信給外孫女,冰潔在英國大學里,將讀《爺爺家書有感》上邊寫的是英文,下邊翻譯的是中文,發到我手機中,我瞬間收到。
從我使用手機實踐中深深感覺到:真是“一部智能手機,走遍全天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