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7-25
當時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販,專有叫賣冰激凌的:“冰激凌,真叫涼,雞蛋、牛奶加白糖!”還有“冰激凌,雪花酪,好吃涼的你就開口?!?。雪花酪亦是消夏涼食的一種,在制作方式上與冰激凌大同小異,區別主要在原料上,加雞蛋牛奶等搖出來的是冰激凌,單純用開水沖淀粉汁搖出來的,沒有黏性,則是雪花酪。比起冰激凌,雪花酪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更受老派市民的喜愛。民俗學家王永斌先生撰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夕,崇文門外的花市和隆福寺廟會上就有一個小販,推著一輛獨輪小車賣雪花酪,深受市民歡迎。再往后,朝陽門外路北“刨冰王”、京北清河鎮北頭路東的“孫記自行車行”,賣的雪花酪都用料講究,口感絕佳,聞名遐邇。
著名民俗學家石繼昌先生在《春明舊事》一書中回憶,北京最早的機制冰棍兒,是西單北大街有光堂糕點鋪所制的圓柱形冰棍,但土法制造冰棍的第一人,則是上個世紀30年代在西單臨時商場擺攤賣溫熱梨湯的王寶山。王寶山是河北河間人,他當時年約六十,面黑身矮,留著八字胡,穿著整齊,攤旁懸一小玻璃鏡框,內有白紙黑字的“河間王寶山”的字樣。他賣的梨湯選料熬制非??季?,有清熱潤肺,止咳祛痰的功效,在京城十分有名。梨湯銷售的旺季是在秋天和冬天,而在缺梨的夏天,王寶山就自制冰棍兒以維持生計。他把整塊的天然冰砸成碎塊,在大木盤里碼放整齊,再把數十個用白鐵做成的直徑兩厘米、長約十五厘米的圓柱狀冰糖模子插進碎冰塊中間,再把預先做好的冰棍兒原料——糖水加香精,一個一個地灌入冰糖模子,每個模子中放一根小木棍或竹簽,借助四周冰塊的寒冽,模子內的糖水很快就凝固成型,土法冰棍就這樣做成了。
這種冰棍吃起來猶如嚼冰,口感遠不如冰激凌和雪花酪,但一來食用方便,二來透著新鮮勁兒,所以頗受孩子們的喜愛。他們爭相前來嘗新,每天午后能賣出一二百根,當時北京人口稀少,這個數字也就頗為可觀了。
不過在這之后,冰棍在北京依然少見。1949年以后,一到夏天,市面上多見的還是冰激凌,而制作冰激凌的主要方法依然是靠手搖,只是在“工藝”上有所改進,過去是搖手柄,現在是用一條皮帶繞過中間軸,兩只手一左一右地拉皮帶以帶動中間軸轉動,使大木桶中間的銅制小桶在冰塊中間飛速地來回旋轉,小桶里的冰激凌原料由于離心力的作用,被甩到桶壁上,快速凝結成冰霜,待冰霜越積越厚,就用木鏟子刮出來轉進小碗里,供顧客食用。后來又有聰明的小販開動腦筋,利用廢舊自行車的大輪盤、鏈條和飛輪制成半機械化的手搖冰激凌機,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最有名的冷飲店在王府井大街百貨大樓的對面,那里有一家音樂書店,鄰旁有一家冷飲店,裝修采用歐式風格,全部都是“火車座”,經營的品種有冰棍兒、冰激凌、冰磚和汽水兒,當時一份冰激凌人民幣兩角錢,一個冰磚四角錢,都是顧客點好單后,由營業員送到座位上。熟悉當時物價的朋友都知道,這個消費水準斷斷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負擔得起的。在我媽媽關于童年的回憶中,絲毫沒有冰棍和冰淇淋的蹤影,她說她小時候,夏天的“冷飲”就是切成一塊一塊賣的冰鎮西瓜、拳頭大的江米碗里裝的紅果兒,“不過那時的北京也沒有現在這么熱,用不著電扇空調什么的,在樹陰涼底下一坐,一個夏天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北京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