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田波時間:2019-06-26
庭院深深幾許,
才子佳人幾輩?
這些年新農村建設一年比一年快,位于黃土高原峨嵋嶺三管村東北角的田家巷仍然叫作田家巷,那種磚雕、石雕加木雕的聯排四合院早已蕩然無存。
記憶中的田家小巷南北寬七八米,東西長八九十米,巷口朝西,沒有大門,巷里巷外的人們都習慣性地稱巷子里為車門里(Cha men huo),想必巷口原是有能進出車馬的大門,只是不知何年沒了,也是因為巷子外的人們總覺得巷子里八戶人家就是一家人。巷子南北兩邊是兩排聯體四合院,巷子南邊緊鄰巷口建成三座聯體四合院,中間有兩座未建四合院院基,東南角是糧倉和磨房,磨房前有一眼水窖(fu jie);巷子的北邊緊鄰巷口建成兩座聯體四合院,東頭建成一座四合院,中間向北退后三四米有兩個未建四合院院基,后來建成現代院落,退后處還有一眼水窖,東北角是牛院;巷子的正東是花果園。
每座四合院都有各自的小門樓,每個小門樓都是磚木雕構造,造型各異,寓意各異。記得有兩個門樓上鐫刻的是“厚德”“耕讀”,推開厚兩寸扣滿大圓門釘的雙扇大門,進入門洞后映入眼簾的便是敬奉財神爺的神龕或是敬奉灶王爺的神龕。門洞是我們小時候冬天避風、夏天避陽玩耍最多的場地,有了創傷就從門楣上取一撮超塵土撒在傷口上消炎止血,這大概是納米材料的“應用”吧!
四合院的正房,又稱上堂房,是很講究的。房脊上有用磚雕的或是燒制的有各種寓意的飛禽走獸;房子出檐用的是方木,使房頂形成倒拋物線形;房頂鋪的大青瓦上扣有小青瓦,無論是暴雨還是數十天的連陰雨,房子都不會漏水;房檐上扣有用于保護椽頭的滴沿瓦,上百年的房子椽木未腐;房檐下層層疊疊的木雕雖沒了油彩,但仍然能看出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正門兩側的圓木立柱立在鼓石上,雙扇木門下半截是木屏,上半截是木制花格子,圓木立柱兩側的墻下半截是用磨過的青磚砌的墻,上半截是與木門上半截一樣的花格子,花格子用白麻紙糊上既能隔風保暖又能透進光線。房子入深一丈六尺,地面是用磨過的正方形大青磚鋪砌;跨過高高的門檻走進房間里,正對面靠墻處是一張質地考究的長方形八仙桌,八仙桌上沒有什么物件,八仙桌兩旁各擺放一把造型優雅穩重的太師椅,這是主人與貴客會談用茶處。房子的兩頭用厚厚的木板把房子分隔成兩層,上層閣樓用來存放雜物,我們小時候還常常能從閣樓上翻騰出一些繡花鞋,繡花枕頭、瓜皮冒、古書、古錢幣及銅錫制物件;下層是臥房,臥房里的土炕能燒柴火取暖,炕后頭的上方放一排香樟木扣箱,常說壓箱底,家中的寶物應在此處。
上堂房對面的房子是下堂房,下堂房與上堂房的結構一樣,只是裝飾要簡單許多。東西廂房是單坡房,后墻與隔壁四合院的廂房共用一堵墻,廂房入深一丈二尺,門是單扇木板門,沒有閣樓,晚輩們居住。上下堂房與廂房之間用耳房相連,兩耳房與上屋房相通用為臥房,一間用為廚房,一間用為衛生間。
巷子正東頭的花果園是否種植過牡丹花、芍藥花?園子里倒是有棵蒼老的沙果樹在風中搖曳著,似乎是在向我們這些田家后人講述著田家當年的輝煌。那棵數丈高的皂角樹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都還在向村民貢獻著皂角,貢獻著陰涼,后來生產隊修打谷場砍伐了。
巷子東南角的糧倉磨房早已沒了房子,只是那房子的山墻還能隱約看出些模樣來,石磨和石碾上的木桿在風雨侵蝕下,木皮在一層一層地往下掉,石碾的石盤上的深深轍印在向世人訴說著它所遭受的劫難。
巷子東北角的牛院共有九間房,其中六間房只有拆除后的地基,另三間居住著一戶從河南逃荒落腳的人家。
巷子中間的那口水窖原是有井房的,我們小時候水窖北墻上還留有水神神龕,天旱時也有老人在神龕上燒香祈雨;這口水窖的井口是用正方形青石鑿的,已磨得油光發亮,四周是用青磚砌的井臺子,有能嚴之合縫蓋住水井口的木制井蓋。雨水進水口在不下雨時或水窖水滿時總是用磚堵得嚴嚴實實,井水供人們飲食使用。磨房前邊的那口水窖則要簡陋許多,井口是用磚砌的,支撐轆轆的僅是一個簡單的三角架子,井蓋也很簡陋,只起人身安全防護作用,井水用于養牲畜和澆菜地。
粗略描述完田家小巷,我情不自禁地想問,田家先人是何年、從何地遷徙到這黃土高原峨嵋嶺上來的?從事的是什么事業?一次置下十多畝宅基地,規劃出十座聯體四合院,花果園、糧倉、磨房、牛院、兩口水窖,這是何等的氣派?為什么光緒三年完成了第六座四合院后,剩下的四座四合院歷經百年建不起?
我更想問,為什么直到上世紀70年代,從血緣關系上推算,田家遷徙到這兒應有六七代人了,人口卻只有三十來口?為什么沒有修家廟,沒有修家譜?而如今田家后人散居在全國各地,巷子里僅有三戶人家長住,這田家巷還能叫多久?
靜下心來似乎是隱隱約約聽見西北方傳來了漿洗衣服的棒槌聲,織布機的織布聲,播種的搖耬聲,商人的算盤聲,馬車的鈴鐺聲,兒童的瑯瑯讀書聲,還有一位老婦人的低沉聲,她在說:我們田家因善而興、因善而衰,我們家的家財是賑災散盡的,你大伯不到二十歲就與洋人做生意掙得白銀萬兩,遭人暗算葬身于滾滾黃河,我們田家人為人忠厚善良的基因改變不了,我們代代積陰德,有天佑著,必有余慶!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