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運城旅游>

開元鐵牛與蒲津渡遺址

來源:發布者:時間:2013-05-29

  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于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于唐開元十二年( 724),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于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墻51米,距西城門 110米。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臥,高1.5米,長3.3米,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于拴連橋索。牛側均有一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現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寬0.6米。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據測算,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
  蒲津渡是古代黃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沖,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據《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晉,造舟于河。《初學記》:“公子咸造舟處在蒲板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史記•秦本紀》又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橋。”張守節《史記正義》謂:“此橋在同州臨晉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以后東魏齊獻武王高歡、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這兒建造過浮橋。唐初,河東為京畿,蒲州是長安與河 東聯系的樞紐。開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十二年(724),為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后方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間,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通典》、《唐會要》、《蒲州府志》均記載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際, 浮橋始毀于戰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后來因三門峽水庫蓄洪而使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鐵牛被埋入河灘。今蒲津渡遺址,西距黃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遙望陜西省朝邑縣,東距古蒲州城西墻約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門(即蒲津門)近百米。1988年、1991年對蒲津渡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勘探和科學發掘。根據發掘結果,唐蒲津渡遺址最深處距今地表 6.5米。在靠當時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豎釘的柏木樁,壘砌石條間貫注有鐵錠,又以米漿白灰泥粘合縫隙, 十分牢固。這道石堤明確地可以看出系分兩次砌筑。在緊靠石堤處發現了四尊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六根鐵柱。還發現一座四米見方的磚屋遺址,門坎向東,當是管理渡口之所在。發掘中還發現了唐開元通寶、宋天圣元寶、元豐元寶、金正隆元寶等十余枚銅錢。  
   蒲津渡遺址是一處具有豐富遺存的大型遺址,也是我國第一次發掘的大型渡口遺址,它展現了我國古代橋梁交通、黃河治理、冶鑄技術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觀地揭示出黃河泥沙淤積、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變遷過程,從而為歷史地理、水文地質、環境考古及黃河治理提供了許多有用資料。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