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3-05-29
司馬光墓及祖塋 在山西夏縣城北15公里鳴岡, 司馬光( 1019-1086),字君實,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 寶元進士,著有《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墳園占地近3萬 平方米,東倚太岳余脈,西臨同蒲鐵路,司馬光祖族多人群厝于此。 墓側翁仲分列。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額; 碑文為蘇軾撰并書,曾沒于土中,后于杏樹下掘出,遂名杏花埤, 惜已剝蝕難辨。 金代摹刻四石嵌壁,今仍完好。明嘉靖間,特選巨石,依宋碑復制,并建碑亭。東有守墳祠,再東為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敕牒 建香火寺余慶禪院,牒文刻石仍在寺后。寺內有大殿五間, 殿內現存大佛三尊,西壁羅漢八尊,為宋塑風格。
司馬光祠位于大(同)運(城)高速公路夏縣段水頭鎮通往縣城方向約2公里處小晁村北峨眉嶺上。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陜州夏縣(即今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明過人,以“砸缸救童”為世代婦孺口碑。寶元間進士,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佑三年正月,宋室以國葬大禮安歸祖塋。遺著有《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
塋祠占地百余畝,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平方曠達,規模宏麗,分四大部分:
塋地:占地面積約50畝,司馬光本人及其先祖多人均歸葬于此。古家壘壘,樹林森森,石刻遍布,氣象肅穆雄渾。每逢深秋季節,松柏翠擁,秋柿盡染,紅綠相映,景色極麗?! ?/p>
祠堂:創建于宋,歷代重修,現存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26年)規制,迎面是五間“杏花碑”亭,內藏宋蘇軾撰文并書石、金代摹刻的《司馬溫公神道碑》(俗稱“杏花碑”)。后為祠堂,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間。殿內祀溫公四代先祖塑像。
余慶禪院:為北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創建的司馬溫公祖塋香火院。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敕賜“余慶禪院”額,五間大殿系宋代原物,內奉彩塑金妝大佛三尊,高達3米左右,并配有彩塑韋陀、脅侍菩薩等,東西兩側為十六羅漢,均為宋塑。藝術精湛,造型傳神,施彩絢麗,滿堂生輝?! ?/p>
涑水書院:系司馬光為家鄉子弟所建學院。現內陳列司馬光手跡,《資治通鑒》各種版本,科舉制度展,邵仲節藝術展館等?! ?/p>
祠內保存有北宋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珍貴碑刻。如王安石撰文、書法家雷簡夫書丹的司馬沂碑,蘇軾撰文件并書石的司馬光神道碑(又名杏花碑)以及明代時用宋制螭首(高1.8米)龜跌(高1.6米),宋哲宗篆額的“忠清粹德之碑”,均為歷代金石學家視為珍品?! ?/p>
2004年6月1日,國家郵政部在此舉行了《司馬光砸缸》郵票首發式以紀念這位歷史偉人。司馬光祠作為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的著名景點在全國也享有盛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